4月17日下午,泰安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就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回答了媒體記者提問,有關情況發布如下:
1.在推動工業經濟發展方面,政策研究攻堅組主要開展哪些工作?
市工業經濟發展攻堅指揮部政策研究攻堅組組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 黃正玉:圍繞提高政策「知曉率」和「落地率」,解決涉企政策落實中的痛點、難點和堵點,打通政策「落地」通道,解決政策「盲區」短板,破解政策「瓶頸」制約,切實釋放政策紅利,政策研究攻堅組主要抓好四項工作:一是搭建好「泰安市政企直通車」服務平台。堅持以企業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推動政策服務由「政府端菜」向「企業點菜」轉變,建立集「政策發布、政策宣貫、政策解讀、政策兌現、企業訴求、交流互動、辦理反饋、信息推送、監督評價、效能分析」十位一體的「泰安市政企直通車」服務平台,讓企業真正「知政策、享服務、解訴求」,實現各類涉企政策「一網彙集、一鍵兌現」,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實現政企零距離溝通。二是梳理好涉企政策。按照「求真·精準·易用」的原則,梳理好中央、省、市出台的現行有效的惠企政策,以及其他市在制定和落實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政策方面的經驗做法,供借鑑交流。目前,我們已分類梳理出政策文件180餘件,著手打造「政策包」,儘快為企業提供便利的政策服務。三是強化政策宣貫。加強與媒體的合作,設立多種形式的「惠企政策」專欄,形成宣傳促進工業企業發展政策措施的「矩陣」;成立政策研究指導組,市級每月至少舉辦一次劃區域、按行業、分專題的政策解讀活動;立足精準對接,根據企業需求,上門開展「多對一」政策把脈活動,一攬子解決企業政策需求問題。四是健全政策攻堅服務機制。建立市長直通制度,每月召開一次政策協調會,重點解決政策落實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建立聯動制度,建立企業需求、政策輔導、分層解決、集中研判、解決反饋等各級各部門環節通暢、集合有力的工作機制,重點解決「面寬、事難、鏈長」的複雜問題;建立政策服務承諾制度,對企業政策服務需求3天內予以答覆,需報上級部門解決的,辦理時限不超過15天;建立工作考評制度,實施政策攻堅工作「日調度、周研判、月通報、年考評」,切實調動各成員單位積極性,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2.為支持我市工業經濟發展,財稅方面採取什麼具體措施?
市工業經濟發展攻堅指揮部財稅保障攻堅組組長、市財政局局長 劉斌:財稅保障攻堅組將從制度創新、政策集成和資金保障入手,全力支持工業經濟加快發展。在財稅政策方面:一是確保既有政策的穩定性。繼續落細「雙50強」企業培植、民營經濟「20條」、人才新政「金十條」等財稅政策。管好用好重點企業財源建設基金,今年對工業企業支持不低於30億元。二是確保新增政策的針對性。更多採用基金運作等市場化工具。新出資10億元,支持設立60億元工業發展基金,其中,專設10億元技改投資基金,投向工業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企業技改升級等。出資1.3億元,支持設立5億元風險投資基金,重點扶持「獨角獸」「瞪羚」和「單項冠軍」等企業。安排3億元股權投資資金,探索變企業「補助」為「股權」,放大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在措施保障方面:一是制定實施細則。將支持工業經濟的財稅政策定好落實程序,方便企業申請。二是做好資金保障。初步測算,2020年至2025年,僅落實加快工業經濟發展12條意見,市級財政就需出資23億元左右。我們將通過預算分年度安排、涉企專項資金整合、市場運作募集、對上爭取等方式,保障政策兌現落實。三是加強宣傳服務。利用報紙、網站、微信公眾號和政策發布平台等進行全方位宣傳,向社會公開財政涉企服務熱線和專員。繼續開展「送財政政策上門」活動,建立與「雙50強」等重點企業聯絡員制度,幫助企業更好地享受政策紅利。
3.在推動我市工業經濟發展方面,金融管理部門有哪些支持措施?
市工業經濟發展攻堅指揮部金融服務攻堅組組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 任樹凱: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為推動工業大發展快發展,金融服務攻堅組制定以下措施。一是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對市重點項目實行信貸「名單制」和「行長負責制」,建立快速審批「綠色通道」;加大對上爭取授信規模,放大抵質押物範圍和比例。二是加強政金企合作。實施「政金企合作提升行動」,建立全市項目融資動態資料庫,定向定期召開政金企對接會,跟蹤落實資金到位。全力推進「金融輔導員」結對幫扶中小微企業,深化「省級銀行行長泰安行」活動,開展 「銀稅互動」「百行進萬企」「金融顧問團」活動。三是加大融資擔保和應急轉貸。推行市重點項目融資擔保全覆蓋機制,建立應急還貸市場化運作機制。四是加大企業上市掛牌扶持。實施「資本市場攻堅行動」和「百家企業梯次培育計劃」,對企業上市、掛牌予以獎勵。五是加大雙「50強」企業扶持。實施「雙50強」企業「主辦行」制度,開闢定向信貸審批服務「綠色通道」。六是加大金融風險防範化解力度。實施「金融風險化解攻堅行動」,建立「四張清單」,實現監測預警全覆蓋,運用「組合拳」,一企一策、分類化解。七是全力降低融資成本。繼續實施無還本續貸、展期續貸、分期還款、循環貸款、年審制貸款和降低利率、付息展期等,減少企業財務成本。八是加大逃廢債打擊力度。深度開展「增信貸、降不良、打逃債、樹誠信」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11類逃廢金融債務行為。九是加強協調聯動。建立金融支持協調機制,強化調度督促。十是加強政策指導。建立金融政策研究指導組,做好金融政策宣傳。
4.落實 「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十二條」,在科技創新和人才要素支撐方面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市工業經濟發展攻堅指揮部創新和人才攻堅組組長、市科技局局長 張慶云:創新和人才攻堅組立足我市實際,研究制定了 「5225創新和人才攻堅計劃」(即實施五大行動、突破兩大重點,完善兩大體系,實施五項人才工程),為加快全市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一是實施五大培育提升行動。以「創新50強」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重點,通過實施「創新50強」企業培植提升、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工業企業研發投入提升、科技創新平台培育、關鍵「卡脖子」技術突破五大行動,支持引導工業企業持續開展技術創新,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建設創新平台,帶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規模持續壯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穩步增長。二是突破兩大重點,打造高端創新平台。搶抓山東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創新創業共同體布局建設的有利機遇,建設山東省智慧康養創新創業共同體,聚焦醫養健康產業,構建共同體聯盟,打造全省乃至全國醫養健康產業發展新高地。建設泰安市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在生物技術、康復醫療裝備、新材料等領域,建設專業研究所或產業創新機構,打造引領全市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創新的示範樣板。三是完善技術轉移體系和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泰安市技術交易中心,強化網上技術市場服務功能。充分利用中國科協創新資源共享平台等外部科技信息資源,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四是推進「人才築峰、築巢、築基、築魂」和「招才引智」五大工程。面向全市工業企業,特別是「雙50強」企業,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力度,開通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提供落戶、配偶隨調、子女入學等優惠政策和便利服務;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擴大企業評價自主權,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發揮泰山智慧谷、泰山創新谷「窪地效應」,利用 「外國專家泰安行」、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重要載體,持續集聚人才資源,打造創新創業品牌。
5.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我市保障工業經濟發展用地方面,有哪些支持措施?
市工業經濟發展攻堅指揮部資源保障攻堅組組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 陳錦勇:今年國家和省對用地保障做了重大改革,總的原則是「土地跟著項目走」,為保障我市工業經濟發展,我們將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對符合單獨選址條件的工業項目用地。以實際項目配置計劃指標,在具備立項、初步設計、壓礦等資料後,固定專人、跟蹤辦理、快報快批,做到應保盡保。二是對城鎮村批次用地計劃與項目供地情況相掛鉤。以真實有效的項目落地開工作為配置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的依據,嚴把建設項目落地開工條件,防止形成新的批而未供土地。對疫情防控項目用地和省市縣重點項目,新舊動能轉換、雙招雙引等項目,採取預支指標的方式予以保障。在新增建設用地上報審批的同時,統籌做好供地前期準備,做到合理組織、壓茬進行、縮短時限、提高效率,確保下達用地批覆後儘快供地、開工建設,核補土地利用計劃指標。三是加大批而未供和閒置低效用地盤活力度。對批而未供土地,利用好調整利用政策,通過區位調整,促進批而未供土地消化、調整、盤活、利用。對閒置低效用地,因企施策,能收回的收回,能重組的重組,能轉讓的轉讓,進行盤活和再開發,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和節約集約用地,優化發展空間。四是加強部門聯動。資源保障攻堅組各成員單位將進一步加大協調配合力度,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共同包裝好、策劃好項目,按照「報批一批、儲備一批、供地一批、核銷一批」的工作思路,保障各類工業項目「快報、快審、快批、快供地、快開工、快銷號」,實現用地計劃指標良性循環。
(泰安廣播電視台 泰安之聲·融媒體記者 朱文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