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殷墟甲骨的一筆一畫中,可以追溯泱泱中華文字傳承的文脈之光;從秦兵馬俑的恢宏氣勢中,可以回眸秦始皇「橫掃六合、併吞八荒」的統一圖景;從唐代中西合璧、兼收並蓄的金銀器、三彩釉陶等各類器物中,可以感受東方帝國開放多元的盛世長歌……
無數時光留下的禮物,在博物館裡被珍藏。
與此同時,博物館的教育、研究職能也在進一步發揮。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持續發展,博物館踐行著培育大眾科學文化素質的社會責任,並助力把中華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展覽展示 當好「城市文化會客廳」
今年「五一」假日,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觀眾超5000萬人次;春節假期,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總量達7358萬人次,人們從五湖四海而來,甚至「為了博物館,奔赴一座城」。這些數字,成了博物館熱度持續攀升的具象化表達。
如何讓「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如何讓博物館當好「城市文化會客廳」?又如何讓觀眾乘興而來、盡興而歸?——這是歷史留給今天的習題。
讓歷史文化遺產閃耀數字時代。拓寬的,是時間與空間的邊界。
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通過智慧屏,仿佛可以親手觸碰新時期時代的陶人面像;步入莫高窟第285窟1∶1複製洞窟,戴上AR眼鏡,以九色鹿為原型的數字講解員「敦敦」帶領觀眾「穿越」回1400多年前的西魏時期;來到四川廣漢三星堆館,一睹通過三維掃描技術「跨坑拼對」成功的銅獸馱跪坐人頂尊銅像的真容;進入承德博物館數字展廳,可在手機方寸之間看「玉」寓吉祥展,探索清代宮廷玉器之美。
「雲展覽」「雲講解」上線,數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智慧博物館等出現,讓歷史場景生動再現,讓館藏文物「觸手可及」,讓文化知識浸潤人心。
讓國風國潮文化融入美好生活。拉近的,是文物與公眾的距離。
近年來,聚焦博物館和文物的《何以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尋古中國》《國家寶藏》等國風類節目好評如潮;各地「博物館裡過大年」「博物館奇妙夜」等各類系列活動引遊人打卡;甘肅省博物館銅奔馬、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等博物館文創產品紛紛出圈,讓人們感受到,原來歷史是可以觸摸的,博物館是可以「帶回家」的。
宣教育人 成為「沒有牆垣的大學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鏡頭拉至「五一」期間,研學的孩子們手中拿著紙筆,成群結隊地來到陝西歷史博物館,在老師的帶領下近距離「對話」文物。有家長表示,「這種直觀、生動的學習過程,更能觸動孩子們的心靈,激發他們的思考」。
在陝西,多家文博單位聯合教育部門,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開發研學教育課程。陝西歷史博物館「盛世壁藏」,選取特色服飾、美食、器物,讓來參加課程的孩子們走進「大唐盛世」;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尋·溯」漢人足跡研學,在模擬考古基地回溯漢人的生活軌跡;西安碑林博物館開展「啟智」「開筆」研學教育課,讓小朋友們尋找漢字特點,聆聽漢字故事,欣賞漢字之美。
除了研學教育案例,還有研學路線。青少年們在陝西考古博物館的「大秦可考記」、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探尋中華文明標識」、西安半坡博物館的「陶醉六千年」等一條條的博物館研學路線中,進一步了解國家文化瑰寶,提升民族自豪感,培養家國情懷。
博物館不只是青少年的大學校,也是全社會的大學校。博物館的觸角也不止於線下的場館,而是可以抵達無垠的遠方。
5月9日到5月18日,山西省選取省內具有代表性的10家博物館,圍繞代表性館藏品,以線上聯播的形式,講述藏品背後的文明密碼,讓「國寶」實證文明,讓網友足不出戶、雲端看展。網友們「圍觀」評論道:「這幾天每天都來看直播來聽課!」「希望能反覆觀看!」「建議在學校播放,增強民族自信。」
博物館亦是接受紅色教育的陣地,許多人來到博物館探尋紅色文物。今年春節,中共一大紀念館志願者們在會址門口進行微宣講、古田會議紀念館多個主題展覽反映蘇區精神的發展脈絡和革命先輩的光榮事跡、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開展「新年社教活動」,聽一場博物館全館講解,看一部朱德、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紀錄片,聽一則偉人鮮為人知的故事,讀一封73年前老區人民寫給毛主席的拜年信……人們循著故事來,又帶著信仰走。
研究闡釋 建設「博物館裡的研究基地」
建設研究型博物館,是「十四五」時期我國博物館改革發展的一項重點任務。當下,各大博物館在科研管理體系創新發展領域充分研判、大膽探路,從制度保障、人才管理、平台搭建、合作創新等多維度發力。
如何建設研究型博物館?對湖南博物院而言,制度就是最好的導向。湖南博物院建章立制,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規範、優化、完善。有了科研製度作「定盤星」,廣大文博人才沒有後顧之憂,投身科研信心倍增,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與此同時,合作研發讓馬王堆文物及漢文化在數字世界裡活起來。湖南博物院與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為馬王堆藝術的研究和展示提供前沿學術支撐,進一步發掘馬王堆生命藝術的內涵,並將馬王堆藝術的研究成果推向國際,書寫了湖南博物院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動案例。
在千年瓷都景德鎮,一塊古瓷片能解析出上百條信息,就像一塊還原歷史場景的「拼圖」。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響應國家文物局《「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中提出的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的號召,發起建設古陶瓷基因庫。這也是全球首個基於海量陶瓷考古標本和信息的古陶瓷基因庫。
基因庫以考古出土的海量標本為基礎,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等深度合作,通過自動化作業線、基因標本的製備與信息採集,完善分析設備及硬體設施,開展古陶瓷文化知識圖譜展示和傳播系統研究,來留存文物的「基因」。
今時今日,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和古建築也是「可以翻看的故事」,線上數字博物館以優美的方式跨越時空,這離不開背後依託的數位技術。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加強社會化合作,探索出一條數字文物產學研用一體化之路。
故宮博物院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將採集、製作、展示一體化智慧升級,構建新型「數字文物」生產中心。並通過整合數字文物資源,形成「數字文物庫」項目,公開186餘萬件藏品的基本信息,向社會免費提供超過10萬件文物的高清數字影像,滿足公眾學習、研究、觀賞文物的需求。數字文物互聯共融,正在激活文物持久的生命力。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知今。在文博熱的當下,應當充分挖掘、利用和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和研究功能,讓全社會得到更豐富更持久的文化滋養,破譯時間深處激盪著的「復興密碼」,奔赴更遠更壯闊的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