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種植盆栽苗和多年生苗木的土地,我們實行銷售一批苗木、退出一塊土地的土地流轉逐步收儲機制。」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蔣堂鎮黨委委員吳昊原介紹,按照生產力布局規劃,蔣堂鎮前源村的苗木田將於明年3月收回,統一用於糧食種植,5年後該村土地將基本按規劃實現規模種植。
吳昊原所說的,是婺城區目前正在推進的農業標準地改革具體項目。該村有土地1515畝,目前農戶自願向村集體流轉土地1240畝。「流轉後的農田走特色農業發展之路,統一種植富硒農產品,農民收入大幅增加。」
自今年5月起,為破解農業產業管理粗放、比較效益低下、土地拋荒和非農化、非糧化等問題,婺城區啟動農業標準地改革。截至目前,該區標準地完成招商項目16個,總投資達到9873萬元。
農業標準地界定
什麼是農業標準地?「在婺城區,就是指城區範圍內符合土地利用和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滿足相關控制性指標要求,在土地流轉基礎上,通過招商引進項目用於發展現代農業的耕地、園地和林地。」婺城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郭梓軍說。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不同類型土地農業生產管控要求,婺城區將標準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糧食生產功能區,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第二類是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種植當年生作物和多年生草本作物;第三類是一般農田、園地、林地,主要種植當年生作物、多年生作物。
郭梓軍介紹,金華婺城在推行農業標準地改革中,根據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要求,將耕地、園地、林地同時納入農業標準地的界定範圍,充分利用園地、林地和一般耕地等,為標準地招商入駐企業提供必要的建設用地、設施用地保障;同時將「農業投入指數、土地產出率、休閒觀光指數、安全清潔生產、土地流轉面積年限、帶動效益情況、風險保障」等7項控制性指標納入農業標準地界定範疇。
婺城區副區長趙燕華對記者說,今年是婺城區實施「雙城戰略」,即高質量建設都市經濟創新城,高品質建設美好生活幸福城的謀篇開局之年,也是加快「花滿婺城」建設的創新推進之年,全面有序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為提升婺城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開闢了鄉村振興新途徑。
金華市婺城區蔣堂鎮農業標準地航拍
生產力布局規劃引領
郭梓軍認為,農業標準地改革能解決「誰來種地」「種什麼樣的地」的問題,也使土地流轉過程有了抓手。他說,通過標準地的形式對外招商,可實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政府便於監管,保障糧食產量,也能保證綠色、健康農產品的生產。
談到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問題,趙燕華認為,一是土地流轉率不高,碎片化嚴重,土地產出率不夠高;二是經營主體與農戶點對點地簽訂協議,土地流轉關係不夠穩定,經營主體不敢進行大投入,影響長遠發展;三是經營主體的經營情況直接影響農民收益,土地流轉收益的有效保障機制尚未形成。
「尤其是婺城所在的金華,作為苗木之鄉,非糧化問題相對突出,苗木種植戶與糧農爭地現象抬高了土地流轉價格,這也導致種糧成本越來越高。」趙燕華說,「於是,我們引入生產力布局規劃,引領標準地改革。」
婺城區根據全區現有農業種植條件、產業基礎、地力條件、地類、水資源狀況、保護要求等,邀請專家對全區土地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對婺城的農業發展重新定位,編制《婺城區農業生產力布局規劃》,做到農業地多規合一,為農業標準地招商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據。「按照規劃,我們選擇合適的經營主體來投資。」趙燕華說。
通過生產力布局的規劃引領和土地流轉,婺城區正逐步解決糧食功能區非糧化現象,並使區塊內的特色產業能更加集聚,形成一鎮一品格局。
竹馬鄉是茶花之鄉,鄉長陳波說:「目前鄉集體經濟發展公司實施農業標準地流轉的兩個項目中1400畝土地已招商到位。」他認為,標準地改革的最大好處就是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改革落地成景
如何確保改革落地成景?怎樣保障農戶的利益?這是婺城區的決策者們面對的重要課題。
「我們通過搭建國有平台,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趙燕華說,婺城區鄉兩級均組建了國有農業開發公司,全面建立農戶向村流轉、村向國有農業開發公司流轉、農業開發公司負責招商的工作體系,為農業標準地招商創造條件。
為保證全區面上土地流轉價格的平衡性,婺城區根據生產力布局情況,對土地流轉價格制定片區指導價。為最大限度降低土地流轉成本、增加標準地儲備量,全區結合生產力布局,在部分鄉鎮開展了土地預流轉、糧食功能區土地流轉種糧補貼等試點,同時探索建立糧食功能區苗木種植退出機制。
除政策保障,婺城區財政每年撥付3000萬元,對農業標準地實施中的土地流轉、農業招商、標準地的基礎設施投入、三品一標創建等予以資金扶持,鼓勵政府扶持資金以村集體基礎設施入股等方式扶持產業發展項目,不斷增加村集體的資產性收入。
「農業標準地經綜合評估後,實行獎懲退出機制。對嚴重違反投資建設協議且拒不整改的經營主體,責令其退出。」趙燕華說,為保障農戶的基本利益,婺城區還建立了土地風險保障金制度。「我們與人壽保險合作,推出了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降低農戶土地流轉風險。」
今年以來,婺城全區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8772.74畝,已初步認定存量農業標準地項目79個,面積17582.175畝;增量農業標準地項目16個,面積9233.09畝。
「從生產力布局到土地流轉、標準地招商、風險保障機制建立、產業政策的扶持,婺城區農業標準地改革體系已基本形成。」趙燕華說,「2020年起全區符合標準地認定條件的新增農業項目全部實行標準地招商。兩年內提標改造糧食生產功能區1萬畝以上;5年內農業生產力優化布局耕地面積達10萬畝以上。」
( 《民生周刊》記者 陳文波 金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