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夕的詩句

2019-10-17     揭西即沖擂茶粉

關於七夕的詩句

歷代文人墨客根據牛郎織女的故事的內容,截取與自己心境相同的一點寫進詩文,留下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從民間到文人都在吟詠七夕牛郎會織女,可以看出七夕在中國是男女相會的美麗浪漫的情人節。由於牛郎織女一年方得一相聚,更顯得珍貴。


七夕的詩句《古詩十九首之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牽牛星」是河鼓三星之一,天鷹星座主星,在銀河南,俗稱扁擔星。「河漢」即銀河。「女」是織女星的簡稱,天琴座的主星,在銀河北,和牽牛星相對。「迢迢」,遠也;「皎皎」,明也;「擢」,舉也。「札札弄機杼」,「機」是織機上轉軸的機件,「杼」是織機上持緯線的機件,「機杼」為織機的總稱。「札札」,使用機杼時的響聲。「終日不成章」,是說整天沒有織出成品。「章」,指成品上的經緯文理,這裡藉以描寫織女的內心哀怨。「泣涕零如雨」,形容涕淚縱橫的樣子。「相去復幾許」,「幾許」猶言幾何,意謂距離之近。「盈盈一水間」:「盈盈」,水清淺貌;「水」,指河漢。「脈脈」,相視的情景。

此詩是秋夜即景之作,寫織女不向玉帝屈服,隔著銀河遙思牛郎的愁苦心情,表現了堅貞愛情飽受折磨的痛苦。作品借天上的牛女雙星,寫人間別離之感。

楊璞(生卒年不詳),五代後唐詩人,他的《七夕》七夕的詩句寫道: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作者別出心裁,從民間七夕乞巧的習俗,借題發揮,以天上的智慧與人間「奸智」相對照,感嘆人世間充滿投機取巧、爾虞我詐,不用再向織女「乞巧」了。表現出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者的憎惡。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他的七夕的詩句《秋夕》詩云: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這首詩寫宮怨,但寫得含蓄委婉,不動聲色。初秋時節,屋內燭光搖曳,那擺在一隅的畫屏被染上了一層冷清的色澤,身穿輕羅衣衫的宮女手執小團扇,在屋外輕盈地扑打流螢。夜色漸深,涼意漸濃,她滿懷心事側臥在石階上,痴痴地仰頭觀看那銀河兩邊的牽牛、織女星。詩作通篇未寫一個「愁」字,而愁情濃郁,意在言外,極委婉含蓄之致。清人孫洙評此詩說:「層層布景,是一幅暮色人物畫。只『臥看』兩字,陡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羅隱(833~909),原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唐代詩人。他的七夕的詩句《七夕》云: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這首七律描繪了七夕晚上的風習:全家聚宴,女子默默祈禱找個如意郎君。然後排成行,一位一位拜祭仙女,乞巧,熱鬧了整整一晚上。

宋之問(?_712),唐代詩人,他的七夕的詩句《七夕》寫道: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此詩前兩句寫牛郎織女七夕相聚的傳說和民間乞巧的風俗。後兩句暗用「天上一天人間一年」的傳說,否定牛郎織女闊別一年的說法,顯得標新立異。

盂浩然(689一約740),世稱孟襄陽。終生布衣,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他的七夕的詩句《他鄉七夕》曰: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此詩寫作者旅居他鄉,在客店度過七夕。鵲橋會的故事引起詩人的鄉愁,於是遙指鬥牛,問自己何時才能與親人團聚呢?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唐代詩人。他的七夕的詩句《牽牛織女·七夕》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此詩雖短,但天上人間,歡情與離恨,都有涵蓋,可謂言簡意賅。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唐末詩人。

他的七夕的詩句《辛未七夕》云: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本詩從猜測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離別之苦,才有佳期之樂。然後轉到描寫佳期的喜慶氣氛,以及期盼團圓的心情。最後想到民間風俗,問:「既奉出食品,讓蜘蛛代為乞巧,那又如何答謝搭鵲橋的烏鵲呢?」本詩妙在用語,如用「碧」、「金」、「銀」、「玉」烘托喜氣,用「久」、「遲」表現期盼心情。

柳永(約984一約1053),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世稱柳七、柳屯田,北宋詞人。他的七夕的詩句《二郎神·七夕》云: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

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此詞上片側重寫景,說七夕美景是由於牛郎織女相會而出現的,帶有神秘色彩。下片側重敘事,寫出人間七夕良辰,並借乞巧女之口道出願天上人間團圓如七夕的美好願望。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北宋詞人。他的七夕的詩句《鵲橋仙·纖雲弄巧》最為知名: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原是為詠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而創作的樂曲。本詞的內容也正是詠此神話。此詞堪稱獨出機杼,立意高遠。上片寫佳期相會的盛況,「纖雲弄巧」二句為牛郎織女每年一度的聚會渲染氣氛,用墨經濟,筆觸輕盈。「銀漢」句寫牛郎織女渡河赴會,推進情節。「金風玉露」二旬由敘述轉為議論,表達作者的愛情理想:他們雖然難得見面,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會,在那清涼的秋風白露中,他們對訴衷腸,互吐心音,是那樣富有詩情畫意!這豈不遠遠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下片則是寫依依惜別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織女纏綿之情,猶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夢」,既點出了歡會的短暫,又真實地揭示了他們久別重逢後那種如夢似幻的心境。

「忍顧鵲橋歸路」,寫牛郎織女臨別前的依戀與悵惘。不說「忍踏」而說「忍顧」,意思更為深曲:看猶未忍,遑論其他?「兩情若是」二句對牛郎織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這一驚世駭俗、震聾發聵之筆,使全詞升華到新的思想高度。

顯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堅貞不渝、誠摯不欺的愛情。這是一曲純情的愛歌,哀樂交織,天上人間融為一體。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詞中警句。沈際飛評曰:「七夕以雙星會少別多為恨,獨謂情長不在朝暮,化臭腐為神奇。」

晏幾道(約1030一約1106),字叔原,號小山,宋代詞人。他的七夕的詩句《鷓鴣天·七夕》這樣寫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本詞從宋朝關於鵲鳥誤傳使牛郎織女只有一天相聚時間的說法人手,先寫鵲鳥誤傳的遺憾,後寫分別的離愁別恨,指出牛郎織女雖有相會,但終歸是悲劇。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詞人。他的七夕的詩句《鵲橋仙》也令人難忘: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這首詞從悲觀的角度出發,上片寫群仙的嫉妒,想像奇特。下片寫離別的心情,短暫的相聚,離別的復現,使得愁上添愁,實在讓人愁腸百結。

七夕節的詩句及背後的故事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除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七夕詩詞中還包含了許多同樣生動的故事,最著名的當屬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七夕的詩句《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析,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的詩句《長恨歌(節選)》

白居易

含情凝娣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權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掌黃金合分細。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時刻,也是天下有情人海誓山盟的時刻。就在這一天,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長生殿盟誓,這段別具一格的愛情故事,在七夕詩詞中也經常用到,如我們上面列到的李商隱與白居易的兩首名詩。李商隱七夕的詩句《馬嵬》詩中寫道:「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將七夕盟誓與馬鬼兵變對照來寫,對唐明皇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而白居易的七夕的詩句《長恨歌》更是詳細敘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兩人的愛恨情仇,詩歌的最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愛情名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在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愛情故事呢?

歷代帝皇,後宮佳麗三千,很難說有真正的愛情。但唐明皇和楊貴妃卻上演了了一場轟轟烈烈、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能文能武,才智超群。他在位二十多年,嘔心瀝血,使得太平世界勝於貞觀之時,並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而後他便每日笙歌宴樂,快慰平生。在一次宮廷宴樂中,他發現跳霓裳羽衣舞的楊玉環不僅舞跳得十分美麗,而且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貌,頓時心動,於是想把她占為己有。但是,當時的楊貴妃是唐明皇兒子壽王的王妃,唐明皇礙於她是自己的兒媳而不便明目張胆將其納入宮中,於是唐明皇命楊玉環出家,脫離壽王,再以「楊太真」身份入宮。從此,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並於745年被冊封為貴妃。唐明皇對楊貴妃十分寵愛,自從有了楊貴妃的陪伴,他便不再過間國事,經常不上早朝,這引起了群臣的不滿。楊貴妃十分喜歡吃荔枝,於是唐明皇命令官兵快馬加鞭到南方為楊貴妃摘取最新鮮的荔枝,一便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典故。不僅如此,唐明皇愛屋及烏,楊貴妃的義兄和姐姐都受到唐明皇的偏愛,尤其楊國忠,被唐明皇委以重任,以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是,楊國忠卻非良臣,他在任期間,貪贓枉法,作惡多端,朝野上下一片混亂,為以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唐明皇畢竟是皇帝,有著三宮六院,他偶爾也去別的宮裡。一次,唐明皇與楊貴妃約好去百花亭賞花,然而在去的途中,唐明皇突然轉道去了西宮梅妃那裡。這使得楊貴妃非常傷心,獨自飲酒。在太監高力士的建議下楊貴妃剪下自己的一縷青絲送給唐明皇,表達自己的傷心之情。唐明皇看後,十分後悔,特地去看望楊貴妃。時值七夕,楊貴妃到長生殿為唐明皇祈禱。這一幕被趕到的唐明皇看到,大為感動。於是二人重歸於好,對天盟誓,永不分離。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明皇在御林軍的護衛下被迫攜楊貴妃逃離長安南下西蜀,途中駐紮馬鬼驟。御林軍統領陳玄禮誅殺了楊國忠,並要求誅殺楊貴妃,因為他們認為楊國忠和楊貴妃是安史之亂的始作俑氰唐明皇當然不會同意,於是與陳玄禮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唐明皇力保楊貴妃的事情引起了廣大官兵的不滿,不滿的御林軍衝進唐明皇的帳篷中,企圖誅殺楊貴妃,而唐明皇卻用自己的身體來阻擋前來的御林軍。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之下,楊貴妃為了保全唐明皇望便是死後葬在梨樹之下。也許是因為形勢已不可逆轉,也許是見楊貴妃去意已決,也許是為了保全自己,唐明皇最終同意誅殺楊貴妃。就這樣,楊貴妃以她的死換取了唐明皇的生和御林軍的前行。

安史之亂平息後,唐明皇被迫下野,當了太上皇。不當皇帝的日子裡,他倍感孤獨和世態炎涼,因此更加思念楊貴妃,也更加懊悔。唐明皇日夜思念楊貴妃,苦苦追尋著楊貴妃的靈魂,卻不能如願。於是,一天,唐明皇請來一位畫師為楊貴妃作畫。畫師的技藝非常高超,畫中的楊貴妃仿佛真人一樣。看著畫中人,唐明皇不禁潸然淚下。哭著哭著,他進入了夢鄉。睡夢中,他夢見自己來到了天上,走到嫦娥居住的月宮,四周仙氣縹緲。這時,楊貴妃身披仙衣,宛若嫦娥般緩緩地向他走來。於是,兩人重歸舊好,在夢中,在天上,再續前緣。

王子喬修道成仙的故事

七夕的詩句《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蘇軾

緱山仙子,高情雲渺,不學痴牛呆女。鳳蕭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緱山仙子」指的是周靈王的太子王子喬。王子喬出身貴族,本姓姬,名晉,字子喬,大約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549年。

王子喬天資過人,雖然身為太歌但性格溫儒,待人隨和。在15歲的時候,王子喬便以太子的身份輔佐朝政。由於他政治才能十分突出,處理問題膽大心細,而且尊重老臣,待人寬和,因此,他不僅受到父王的重用,大臣們也十分佩服他。然而,一次水患卻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公元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濫,來勢兇猛,僅幾天便吞併廣大土地,並很快要殃及到皇宮,情況十分危急。在此情況下周靈王決定用阻塞河水的方式治理水災。王子喬聽到父王的決定後,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阻塞是絕對不可以的,而應該採用疏導的方法。為了說服父王,他舉出鯀阻塞治水導致災情嚴重,最後被舜賜死的故事。太子晉的直諫,觸怒了靈王,靈王一怒之下,將王子喬貶為庶人,王子喬的地位從此一落千丈,他因此鬱鬱不樂,不到三年便死去了。被貶之時,王子喬曾對友人說:「我在三年之後,將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訃報的使者就到了晉國。

到了唐朝,武則天封太子晉為仙太子,並為他立廟。即現河南堰師縣緱氏山升仙太子廟,亦稱仙君觀。兩千多年來,太子晉成了正義的象徵。

因王子喬料事如神,後人便說他死後成了神仙。七夕的詩句《列仙傳》也有這樣的記載:「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生引上篙山,三十年後見到恆良,太子晉說:『可告我家,七月七日會我於緱氏山麓。』其時,果然身乘白鶴立於山巔,可望而不可達,數日方去。」意思就是說,王子喬喜歡吹笙,一次在旅遊途中,被一位道士領上篙山,從此過上了神仙般的生活。三十年後見到朋友恆良,對恆良說:「請你轉告我的家人,讓他們與我於七月七日在猴氏山相聚。」七月七日那天,王子喬的家人果然見到他乘著白鶴佇立於山峰,過了好幾天才離去。

雖然只是傳說,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王子喬的喜愛,和對他正直為民人格的敬佩。善良的人們不希望好人就這樣含恨死去,於是便說他死後升天成仙,表達不心門美好的願望。

李煜七夕賦詩招禍的故事

南唐後主李煜因七夕時節賦詩,竟招來殺身之禍。

李煜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最後一位皇帝,南唐元宗李憬第六予史稱後主。李煜雖然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是因他父親李憬的遺傳和影響,他在藝術上卻造詣非淺「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虞美人》《相見歡》《烏夜啼》《浪淘沙》等。李煜後期的詞更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範圍。

李煜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詞人,他還是歷史上有名的情聖。雖然身為帝王,李煜還是一位對感情很專一的人。他一直鍾情於自己的皇后一大周皇后,直到大周生病,最終離開人世。而後,他又只鍾情於大周的妹妹小周,一直到自己死去。但是,在愛情方面,他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曾經深深地傷害了他愛的人,這個人便是大周皇后。李煜和大周皇后的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兩人相處得十分愉快,可是好景不長,大周皇后最後因意外失子之痛病倒了。為了照顧大周,李煜便命大周的妹妹小周到宮中照顧姐姐。小周和大周一樣貌美如花,而且與姐姐相比,她更加開朗活潑。在小周和李煜共同照顧大周期間,兩人產生了愛情,可是因為大周尚在人世,二人只能在月下偷偷相會。可是,這又怎能逃過大周的眼睛呢?就這樣,因為病重,也因為被丈夫和妹妹之間的愛情深深傷害,大周最後含恨離開了人世。

開寶八年,南唐被北宋所滅。李煜及家人以俘虜的身份被押往汁京,名義上被宋太祖封為左千牛衛將軍、違命侯,實際上從此以後,李煜過著寄人籬下艱難屈辱的日子。宋太祖經常把他召到身邊,讓他與宋朝的文人比試作詞。由於李煜的詞作水平非常高,北宋學者無人能及。這使得宋太祖十分惱火,便經常諷刺他說:「再會做詩,也只是亡國之君。」這時的李煜總是倍感屈辱。不僅如此,李煜在北宋生活期間,雖然隨身攜帶了一些錢財,但是他心地善良,南唐以前的許多臣子找他借錢,他都非常慷慨地贈與他們,漸漸地,他從南唐帶來的錢花光了,為了養活家人,李煜只好硬著頭皮去找宋太祖借。宋太祖最開始還施捨給他一些生活費,後來次數多了,宋太祖就不再那麼慷慨了,只是象徵性地施捨給他一些,這使得李煜的生活舉步維艱。而更讓李煜難以忍受的是,繼承太祖之位的宋太宗趙光義覬覦小周后的美色,經常叫小周后到自己寢宮侍寢。每次回來,小周后都會在李煜面前淚流滿面。面對著傷心的愛人,李煜為自己感到深深的懊悔和悲哀——身為一國之君,他不能保住一國的人民;身為一個男人,他連自己心愛的人也保護不了。李煜的內心將是多麼的淒涼和悲憤!

978年,南唐舊臣徐銥奉宋太宗之命去探望李煜。李煜見到了自己的舊臣,不禁感慨自己寄人籬下的生活。這話被徐鉉稟報給宋太宗,宋太宗聞後十分生氣,心想:「好你個李煜,我對你不薄了,不僅沒有下令殺了你,而且還供養著你的全家,你還不知足,還一再抱怨。」當年七月七日李煜生日那天,李煜將跟隨自己到北宋的宮女們都叫到一起相聚,聚會上他含淚吟誦自己的絕筆—《虞美人》。

七夕的詩句《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擾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件事很快便傳到了宋太宗的耳中,宋太宗非常惱怒,於是便賜李煜牽機毒酒一杯,差徐銥送去。李煜服後,全身抽搐,狀極痛苦,不久便帶著巨大的悲痛和懊悔離開了人世。

李煜死後,人們將他葬於洛陽北鄺山。小周后悲痛欲絕,不久也隨他西去,最後只留下一江春水向東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KNZ2G0BMH2_cNUgoU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