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全域旅遊,這是青島向世界展現的「嶗山經驗」

2019-10-15     最美鄉村景觀

雄踞於黃海之濱的嶗山,也以其宜人的氣候、豐饒的物產,享譽世界,滋養著一代代生活在嶗山腳下的人。嶗山人有句老話,「千難萬難,不離嶗山」。是對美麗嶗山最好的詮釋。


從靠海吃海的漁牧時代一路走來,嶗山人緊握改革開放的畫筆,乘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東風,終於將今天的嶗山描繪成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卷——目光所及之處,皆是美好。


攝影@ 嶗山特約攝影師 鶴鶴有名

憑藉嶗山絕佳的自然環境,嶗山旅遊產業發展也欣欣向榮。

2018年,嶗山區旅遊總收入139億元增長15.8%,較去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面對碩果纍纍的「成績單」,嶗山並沒有志得意滿,反而在2018年年中將門票價格的下調,旺季和淡季降價幅度分別為26.5%、25%,積極踐行「全域共建、精明增長」的全域旅遊新模式。


攝影@ 嶗山特約攝影師 王華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嶗山區旅遊總收入91億元,同比增長16.7%,共接待遊客1083萬人次,同比增長19%。嶗山全域旅遊新模式大獲成功。

保護生態資源是嶗山的底線

眾所周知,環山面海的嶗山最不缺的就是生態資源,泉水,漁鹽以及世界聞名的絕美景色。

無論是中國最美的石老人日出、如夢似幻的太清灣仙境海岸,還是山海一體的仰口景觀、中國海岸線海拔最高觀海地的巨峰…都是嶗山留給世人的驚艷。


1982年,嶗山入列國務院首批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名單。自此,昔日小漁村邁上了崛起的時代道路,開啟了向現代化旅遊城區邁進的新征程。


攝影@ 嶗山特約攝影師 王華

在嶗山區,不僅囊獲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的國家級名片,還擁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個,AAAA級旅遊景區3個、AAA級旅遊景區9個,國家級工業示範點3個、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4個、國家級鄉村旅遊模範村2個,各類省級鄉村旅遊稱號110餘個。


而回溯早期的嶗山旅遊,只靠著「海上名山第一」「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的金字招牌,便可引來遊人如織。但結合嶗山的旅遊特色、條件,註定這裡並不能像其他沿海區域那樣走「填海造陸」的發展步伐。


誠然,保護生態資源,就是嶗山發展的底線,一系列政策行動也相繼展開。


2016年以來嶗山區實施「美麗嶗山」「花海嶗山」「三邊三化」行動,累計投入13.13億元,全面提升全域整體景觀環境。同時,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創新實施網格化保潔,實現農村社區及周邊環境衛生保潔全覆蓋,居民生活垃圾全部實現集中清運。

2018年11月起,嶗山區開啟自然保護區三大攻堅行動,共拆除自然保護區違法建設約15.8萬平方米,其中拆除違建別墅44棟;嚴把准入關,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違反景區規劃和相關法規要求的旅遊項目,一律不予落戶。


生態保護與居民收入這個永恆的二元對立難題,在嶗山區也得到了有效緩解。此外,全區每年設立2000萬元景區生態補償金,對因景區生態保護導致經濟發展受限的35個社區、34800名居民進行補償和獎勵。

勇於創新:

嶗山人淌出一條旅遊發展的新路子

在嶗山風景區周邊的130多個村莊裡,不少村民很早就開始投入到嶗山旅遊事業當中,這是嶗山區實施「全民皆從旅」的重要基礎,也為早期嶗山旅遊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攝影@ 嶗山特約攝影師 王華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農民就業過度依賴旅遊業,導致農民自發從事旅遊業的現象頻出,所帶來的產業「不專業」「同質化」「低端化」等質疑聲不斷,這讓公眾對嶗山旅遊提出了疑問: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

帶著這個疑問,勇於革新的嶗山人開始探索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無限的價值。


2017年,國家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閒、全域旅遊」、「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的消息傳來,這讓亟待轉型的嶗山區看到了機會。2018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更是為全域旅遊點明了方向。

在此基礎上,嶗山區編制了《嶗山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為實現全區環境的整體優化和空間資源價值的高效配置,該規劃提出將全域旅遊發展規劃與城市發展、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做到全區空間規劃「一張藍圖」,升級打造嶗山風景區、主城區、鄉村旅遊與濱海旅遊度假等功能區,釋放資源存量,打造效益增量。


攝影@ 嶗山特約攝影師 王華

而一直以來堅守生態底線的優勢也在這時體現出來,生態紅利再次成為嶗山區打造全域旅遊的重要切入點。但與過去「自成體系」的景點旅遊不同,此次嶗山區將生態優勢融入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各個領域,在生態和文化保護的有限空間內,將技術、金融與旅遊融合,創新業態,推動全域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以理念創新促進全域旅遊的深度融合。


攝影@ 嶗山特約攝影師 王華

瞄準全域旅遊的未來

嶗山區率先垂範

全域旅遊,意味著從觀光旅遊向休閒度假轉變、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從高速增長向優質發展轉變,是多角度的融合。

打造立體、綜合、全方位的嶗山全域旅遊產品供給體系,嶗山區堅持山海空聯動、景城鄉一體、全產業融合,持續激發「旅遊+」和「+旅遊」聚集產生的新動能。


攝影@ 嶗山特約攝影師 王華

如何能將面朝大海與背靠高山結合起來,飛「閱」嶗山通用航空旅遊示範工程率先垂範,成為嶗山實施全域旅遊的新開端。


攝影@ A LIN

作為省內首個旅遊景區開設標準化機場、首個系統化運行低空觀光的區市,嶗山區開通「低空旅遊項目」,遊客將乘坐熱氣球等交通工具,從上空俯瞰嶗山。此外,投資13.8億元,打造「海上看嶗山」旅遊航線,受到廣大遊客一致好評。


攝影@ 朱博文

值得一提的是,嶗山區周邊的百餘個村莊也在努力與旅遊真正融合,成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力量。為此,區委書記江敦濤表示,「當前,嶗山的主要區域形態還是農村。」而重構城鄉格局,把鄉村作為產業的承接地和輻射地,是實現城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


攝影@ 嶗山特約攝影師 王華

例如嶗山旅遊集團在沙子口街道東麥窯村打造了一批具有漁村特色的主題民宿,城區民宿經濟隨之被點燃,「仙居嶗山」「和園山居」「九水和園」等高端民宿品牌正在成為嶗山旅遊的新名片。



另外,產業融合的終極形式——新興旅遊業態也在嶗山區不斷湧現。青島中央創新區科普體驗館,將軍山虛擬現實主題公園,VR展示體驗中心等新興科技旅遊業態為城區帶來現代氣息。


而石老人海水浴場城市客廳,14處「口袋公園」和44處人文街景小品,國信如是文創園、星光里酒吧街、花園啤酒廣場、極地海洋世界餐飲街等一批時尚消費新地標正在成為景城融合下的全域旅遊熱門目的地。





綜上所述,發展全域旅遊,我們就要讀懂如何統一規劃,要明晰因地制宜整合旅遊資源的突破口在哪裡,作為全國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之一的嶗山區,以不斷革新的旅遊產業和持續增長的旅遊收入、遊客數量,為我們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同時,作為青島的文旅城市名片,也在為青島邁向世界級旅遊城市提供有章可循的「嶗山經驗」。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悅行嶗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留言聯繫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J421m0BMH2_cNUgCt-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