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來臨了,和孩子溝通小技巧

2020-01-08     HB海之聲助聽器

期末考試季又來啦,無論你是虎媽狼爸,還是佛系家長,都免不了跟著一起緊張。回想起來,我們小時候幾乎都有過「被成績支配」的辛酸經歷:考好了全家歡喜,好吃好喝招待著;考差了忐忑驚慌,甚至免不了「竹筍炒肉」——挨上一頓揍。



當孩子考差了應如何教育,其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不過, 父母的態度和反應深刻影響著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對學習的認知,影響著他日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那麼,當孩子說他沒考好,父母怎樣的回應對孩子的幫助才最大呢?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大方向著手,並根據自己孩子的特質、性格來調整具體的方式。

總之,高分不捧、低分不罵,用溫和理智的情緒、真誠的鼓勵、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來引導,相信孩子的成績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安放」好焦慮的心 用鼓勵和孩子一起戰勝困難

許多父母不允許孩子考差,可能覺得沒面子,或者過於焦慮,通過一次成績仿佛就看到了孩子的未來,於是容易情緒失控,朝孩子發泄怒火。

看過一則新聞,河南洛陽12歲男孩某一科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的95分,只考了81分,被媽媽一氣之下扔在了高速路口。男孩在警車上哭得泣不成聲,說自己沒給媽媽爭氣。民警發現後聯繫男孩媽媽,得到的回應卻是:「反正我不要他了,就算坐牢也不要他了。」最後還是男孩的叔叔把他接回家。 看孩子考差了就批評指責、打擊嘲諷,甚至像這位媽媽一樣收回對孩子的愛,拋棄孩子,都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首先,孩子考差了,自己心裡都會感到失望、沮喪和愧疚,批評指責反而會在某種程度上抵消孩子內心的愧疚感。孩子覺得「我是沒考好,但也承受了這些批評,還要怎麼樣?」對這件事便沒那麼重視了。

其次,如果沒考好這件事本身就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那麼再加上父母的批評指責,孩子會更加自卑、產生消極的自我暗示,覺得自己就是「笨」、「不是學習的料」,容易自暴自棄、厭學。

此外,父母的負面情緒和打擊否定,會損傷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大於教育,只有親子關係好,父母的話對孩子才會有影響力,孩子才會尊重、信任父母,願意聽取父母的建議。

不管孩子考得多差,父母首先應該安放好自己那顆焦慮的心,做好情緒管理,溫和而堅定地站在孩子這邊,成為孩子的隊友,和孩子一起打敗問題。

對父母來說,相信孩子會為自己負責、有追求積極向上的潛能,是很重要的。一味地要求、批評與控制反而會消耗孩子內在的力量。多鼓勵孩子,教孩子學會面對挫折與失敗,學會處理隨之產生的失望、沮喪、自責等情緒,這對孩子一生都是意義非凡的。

你可以這樣做 「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但要記住一次考差了並不代表什麼,難過一會兒後,記得要振作起來,打起精神來,下次才有機會考得好!」

看到孩子的努力或者在某些方面比較好的表現,給他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媽媽看你最近字寫得比以前有進步,卷面分肯定有提高。」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肯定與溫暖,會更有信心和勇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這便是鼓勵的神奇力量。

關注他的成長和進步 不拿孩子和別人比

「都是一個老師教的,怎麼別人能考好你考不好?」

「別人都能考滿分,你考個98算什麼?」

……

有一項針對初中生學業的調查顯示:62.71%的學生表示,在學習方面「最不希望父母總拿我和別人比」。父母首先要清楚的是,孩子的學習動力應該來源於自身想要變優秀,而不是為了超過別人、在競爭中取勝。總拿孩子和別人比,會嚴重破壞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會把壓力和焦慮傳遞給孩子。

去年11月,江蘇周先生拉了一車煙花在鎮上燃放,為了慶祝孩子考試考7分,大家都感到很困惑。記者採訪周先生,他說孩子成績一直不好,經常考0分,得知這次考了7分,作為激勵便開車帶孩子買了1000多元的煙花,在附近找了塊安全地帶燃放。他還告訴記者,孩子現在自己激勵自己,前兩天考試已經考到57分了。

周先生坦言,因為這次的激勵,孩子現在也十分懂事,主動進步,他燃放煙花的初衷也就達到了。網友不禁紛紛留言感嘆:「這個爸爸的教育方式真的好!」

你可以這樣做 不管孩子考得怎樣,父母應該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自身的成長和進步上,發現孩子點滴的變化和進步,給予肯定,這是孩子自信的來源。然後引導孩子學會反思,不斷改進,完善自我,孩子才能專注自己,為自己學習,為自己的成長負起責任。

成績背後的東西更重要 針對問題制訂計劃

記得之前看過這樣一個視頻:餐桌上,哥哥得意地向父母彙報自己優秀的學習成績:「數學90分,英語85分……」有些飄飄然。媽媽聽完淡淡地說:「你應該更認真對待學習。」而弟弟一直捏著桌底下一張60分的試卷,緊張、沉默。直到媽媽看到弟弟的成績,準備發怒時,卻突然想到有天晚上撞見弟弟在房間裡認真地做著練習題,小手不斷地揉著疲倦的眼睛,強忍著睡意努力保持清醒的樣子。想到這裡,媽媽釋然了。她給弟弟碗里夾了菜,又給哥哥夾了,稱讚弟弟和哥哥做得都很棒。

這位媽媽是智慧的,她不會因為一次的成績就判定孩子如何,懂得看到孩子成績背後的東西和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

其實,每一次考試都是一次檢驗,並不能決定或代表什麼,只能反映之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效果。

對於小學生,成績相對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這樣做 我們更應該去看到孩子的成績反映出什麼,幫孩子分析,是粗心大意、練習不夠、學習態度問題,還是學習能力、方法問題;抑或是生活或人際交往上的因素影響了學習,這些都需要家長與孩子平等耐心地溝通。

父母還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在學習上對孩子包辦太多、控制太多,還是因為忙而疏於引導,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等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跟老師談談,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孩子的學習,不怕出問題,最怕的是問題被掩蓋。發現問題後,就要有針對性地採取實際行動,制訂計劃,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通過適當的監督和引導,真正解決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3_Ah28BMH2_cNUgCi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