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社會風氣離不開優良的家風;而優良的家風又需要家訓來培育。在這一點上,許多古代歷史名人的家風家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也令人嘖嘖稱道。可以說這些古代的家風家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對我們所有中華兒女的教誨!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古人的教誨吧~
《顏氏家訓》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北齊文學家--顏之推
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顏氏家訓》一書來訓誡子孫,主要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歷代對此非常推崇,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書中許多名句一直廣為流傳,如:「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教育我們學會一種技能,勝於積財萬千。一個進步的人是永遠學習的人,只要永遠學習,才能不斷進步。鐘不敲不鳴,人不學不靈,知識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人。
《朱子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
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朱子家訓》僅634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是一篇家教名著,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其中名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勸誡人們講求節約,要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讓愛糧節糧成為社會優良風尚。從每個人每個家庭做起,養成節約愛惜糧食的良好習慣。外出就餐不過度消費,剩飯剩菜打包帶回,杜絕餐桌上的浪費。
《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也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放翁家訓》
「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
南宋著名詩人--陸 游
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放翁家訓》是陸遊寫給子孫的家訓。他在自己家訓中寫道「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就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待這句家訓,依舊是非常有道理的,現代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造成了很多孩子患上了公主病,還有越來越的的人在得到別人的幫助後,覺得是理所應當的,警示我們現在的父母要教會孩子學會謙虛,要自信而不是自負,並且做事要有決心堅持下去。
《包拯家訓》
「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
北宋名臣--包 拯
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譽。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家訓,其中一條家訓「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告誡子孫後代一定要為官清廉,表達了他希望後代世代忠良的願望,這既是他對後人的訓誡,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
《王陽明家訓》
「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明代著名文學家、軍事家--王陽明
名守仁,字伯安,浙江寧波餘姚人。《王陽明家訓》又稱《示憲兒》,這篇被稱為王陽明家規「三字經」,歌謠體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韻到底,朗朗上口。其家訓最後一部分揭示「心學」精髓——「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凶類」,強調「心」之重要,這個「心地好」便是崇尚「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誡伯禽書》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旦
姓姬名旦,稱周公。《誡伯禽書》是中國第一部家訓書,周公在書中告誡兒子說: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敗;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這六點同時也告訴我們後人要擁有謙虛謹慎的美德。
《誨學說》
「玉不琢,不成器」
宋朝著名詩人--歐陽修
字永叔,號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在《誨學說》中勸戒子孫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同時也是在告戒我們人都要經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砥礪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