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字為何好看呢?原來是筆尖上有秘密

2019-06-24   凱風

經常有書友會問起這個問題:為啥今人寫書法,雖然技法豐富而純熟,卻還是超不過古人?格調不如古人,也不如古人好看、耐看。這是為什麼?

我們今人臨帖,只能看到古人筆下的「結果」,卻看不到古人是如何運筆、結字的。尤其是古人寫字時,一筆一划、前後顧盼、精細入微是如何完成的,也難以得知。但無非與古人的執筆、用筆有關係。好在古代書畫作品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

1、蘸墨的秘密

仔細觀察古人圖畫,尤其是筆尖,古人寫字之所以這麼細緻好看,是因為筆尖上有秘密:因為,古人寫字時一般只用筆尖蘸墨。筆尖,是運筆核心。

筆豪尖細精短,確實更好控制筆鋒筆勢。但我們臨習時發現並非如此,長毫寫字,只要功夫、碗力用到,也能寫出好看的字。那古人為啥只用筆尖蘸墨呢?有可能是畫家在創作時失真了?估計可能不大,因為古代畫家觀察生活的功力可謂精到細緻,不太可能畫錯的。

當代著名大書法家孫曉雲《書法有法》對此有過專門論述。她說: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叫我只將筆毫泡開三分之一,僅用筆尖上的毫。我母親說上輩人都是這樣教的。

由此可見,如果是初學者,確實不妨可以筆尖只蘸一點磨,毛筆不要全部泡開。等到功夫到家後,再全部泡開,鍛鍊筆力、腕力。畢竟,古人的做法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2、制筆的秘密

晉唐古法制筆,似乎也在呼應關於筆尖的秘密。

寫字古法,當以魏晉唐為基,因時期和技術發展,毛筆的形制一直處於不斷變化和完善的過程中。魏晉至隋唐時期,毛筆的形制以筆鋒粗短而硬勁為主要特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雞距筆:

晉唐時期雞距筆(日本藏)

晉人寫字陶俑

晉人寫字體式為伏案或持卷,這就要求毛筆矯健有力。其實任何時候,好的書法都應該是遒勁有力的。正是此類粗短剛硬的雞距筆,寫下無數遒美開張的精品力作,比如:

晉王珣雞距筆書作《伯遠帖》

唐國詮雞距筆小楷經生體《善見律》

唐代顏真卿使用類雞距筆書作《祭侄文稿》

唐雞距筆書摹本《一日無申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