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作業、買校服、訂教輔…… 「讓家長簽字」,到底是家校合作還是責任「甩鍋」?

2021-01-27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關注 | 作業、買校服、訂教輔…… 「讓家長簽字」,到底是家校合作還是責任「甩鍋」?

「讓家長簽字風」

學生作業完成後,讓家長簽字; 校服買不買讓家長簽字; 安全告知書讓家長簽字; 教輔訂不訂讓家長簽字,等等, 諸如此類的簽字數不勝數。

更有甚者,在一些城市, 「家庭作業=家長作業」,要求家長為孩子檢查作業,且必須簽字確認,不簽不行,否則在老師那兒過不了關。

據媒體統計,從2018年至今,至少十個省份的教育部門已出台相關文件,「叫停」家長簽字、批改學生作業,值得點贊。但是,這股「讓家長簽字風」並未停息。

「讓家長簽字」到底有沒有用?這種教育手段,究竟是幫助孩子學習,還是為學校「甩鍋」?本文對「讓家長簽字風」這一現象作了透視。

01

家長願意簽字嗎?「不得不簽」

《南方周末》一篇文章《孩子的作業,非得要家長簽字麼?》中提到,有一位家長,工作很忙,時常早出晚歸。

某日,她忙得不可開交,夜深未歸, 兒子因為她沒有回來給作業簽字而急不能寐,多次發微信催促。這位家長實在無法抽身,便寬慰兒子:沒事,明天我跟老師解釋。

誰知,第二天還沒等她開口,老師就興師問罪來了: 「全班就你家沒簽。」繼之是噼里啪啦一長串思想教育:要多陪伴孩子,多關心孩子,課外跟課內一樣重要……

家長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已不是個例。

還有家長說起,有一次 因為一張問卷調查表頭天晚上沒有簽字,第二天上班時接到孩子從學校打來的電話,讓家長火速去學校簽字。

「電話里聽著孩子都快哭了, 家長白天也要工作呀,學校就不能理解一下嗎?

一時間「家長簽字」無處不在,遭到很多家長吐槽。

可能剛入學的時候,每位家長都能按教師的吩咐,兢兢業業地做好籤字工作,但日子長了,工作多了,有些家長就感覺成負擔了,對簽字這個硬性規定怨聲頗多。

家長甲認為家長可以配合,但也有一定限度,抱怨道:「把所有的任務都甩給咱們家長,一天天群里是各種的安排,什麼填表,什麼檢查作業,要老師幹什麼!咱們家長可以配合,但是得有一定的限度啊!我也要上班的!」

家長乙說,當然也有好老師,但現在很多老師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老師無私奉獻成績不好的留學補課不收錢,學生表現不好會到家裡來家訪與家長溝通,現在的老師有幾個能做到呢?」

據了解,一項調查顯示,80.3%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教育對學生家庭的依賴嚴重,75.6%的受訪者認為這已經給家庭造成了較重負擔,64.7%的受訪者認為「全能家長」不是「全能寶寶」的必要條件,61.4%的受訪者認為存在部分學校和老師偷懶省勁兒的情況。

本身,家長簽字是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一種溝通方式,有助於家長了解子女在校的學習情況。 但所有都讓「家長簽字」,不僅是一種責任的轉移,更是一種不作為或者亂作為。

家長願意簽字嗎?該簽的必須簽,可如果每天都讓家長簽字,尤其是在孩子作業上簽字,家長會不勝其煩。

02

家長簽字管用嗎?「所起的作用不大」

我們要知道, 有能力輔導學生作業的家長,即使不讓他們簽字,對自己的孩子也會嚴加管教,用心指導; 不具備輔導能力或者沒時間輔導的家長,即便簽字也可能走形式,所起的作用也不大。

至於其他的安全方面的責任,如果孩子真的出現問題,家長的簽字又能起多大作用? 學校該承擔的責任一點也少不了。

讓家長簽字恐怕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一廂情願,想把家長綁在學校管理的「馬車上」、班級管理的「馬車上」,一旦出現意外, 家長就是一塊「擋箭牌」。

言外之意,我提醒你了,但你沒重視,你也應當承擔部分責任。其實,有些對孩子監督的責任,法律條文上規定得明明白白,不簽字,他們的責任也推卸不掉。

這種讓家長簽字「甩鍋」的辦法在成績管理上最為明顯。

因為教育場景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通常欠缺系統認識。讓家長在孩子每天的家庭作業上簽字確認,變結果管理為過程管理,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該問題。

自家的孩子平時學習能力怎麼樣?做作業時專心致志,還是心不在焉?家長通過每天的陪伴、觀測和驗收,對孩子的了解將趨於全面。

老師通過制度安排,成功「甩鍋」;而孩子被置於家長的日常「監管」之下,成了疲於奔命的小可憐。出現不利結果時,家長大機率會把從老師那兒接過的「鍋」,再甩給孩子,小可憐們壓力山大。

由此可見, 什麼都讓家長簽字是學校管理的黔驢技窮,「簽字」從家校聯繫的渠道變成責任轉移的方式,違背了幫助孩子學習的初衷。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布和認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但是,從教師身上卸下來的負擔,千萬不要轉嫁到家長身上。

03

如何提升中小學家校教育合力

家庭教做人,學校教知識。有網友直言,如果什麼都要家長檢查、簽字,還要老師作甚?

2020年,遼寧省教育廳印發《遼寧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其中對微信群布置家庭作業、家長批改家庭作業和超綱超進度教學等熱點問題都提出了措施, 要求教師親自批改作業。

同年,濰坊高新區發布 《學生作業規範「十要十不」》,真正為減輕家長負擔亮出了「尚方寶劍」。

點開圖片查看《學生作業規範「十要十不」》詳情

據媒體統計, 從2018年至今,至少十個省份的教育部門已出台相關文件,「叫停」家長簽字、批改學生作業,值得點贊。但是,這股「讓家長簽字風」並未停息。

確實,家庭和學校都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課堂,但在站位、分工、方式和著力點上都有很大不同。

學校教育主要是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

家庭教育側重於教孩子做人,對孩子的性格和品質進行塑造,是個性化的過程。

兩者教育的目的、方式等都不一樣。 只有互相結合、補充,分工合作,才能形成更良好的教育環境。但是,結合和補充並不是模糊邊界。

一方面,學校要加強責任意識。

不管制定什麼教育政策,出台什麼教育方針,依法治校、依法執教才是王道。

可以開展多元化的家校合作活動。「家長簽字」是家校聯繫方式中的一種,它的存在不能是孤立的,而應該與其他的聯繫方式(如家訪、電話聯繫、校訪)共同存在和使用,優勢互補,優化組合。面對一些特殊學生和特殊情況下的簽字,教師不妨先通過電話聯繫等方式和學生父母先溝通好。

另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可以幫助和引導孩子正確地思考和解決問題,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讓孩子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提高了認識,端正了學習態度,孩子才會努力認真地對待學習和作業。

「家長簽字」作為一種教育的手段,如果使用恰當,對學生的學習還是有幫助的,但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科學、適時地使用,切勿千篇一律,否則將會適得其反,欲速而不達。

總之,「家長簽字」的本身並無褒貶之議, 關鍵要看教師和家長是如何去看待和操作的,尤其是要看學生的感受和態度是怎樣的。如果「簽字」成了學生心頭的威壓時,這種方法就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須堅決摒棄。

本文綜合自:

1. 中國青年報:《不能什麼都讓家長簽字

2.人民網:《面對來自學校的攤派 家長:什麼時候能給家長減減負?》

3.南方周末:《孩子的作業,非得要家長簽字麼?》

4.央廣網:《要求家長改作業、幫忙值日 家校合作還是責任轉嫁?》

5.南京擇校:《孩子成績不好,老師讓家長來校,家長:你在這裡道歉即可!網友炸鍋了!》

6. 人教教材培訓:《全國10省份要求「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

7.青海省德令哈市第一中學湯玉桂:也談「家長簽字」

彭可馨(實習生) |編輯

中國網教育頻道 | 出品

此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須經授權,並註明作者及來源,違者必究。

News

熱點 | 家庭教育法草案劃重點!家庭教育同樣需要「教育」,誰來教父母走向「合格」?

關注 | 科技部澄清學者論文造假!回顧學術不端,根源何在?

熱點 | 為讓學生讀書「得罪」家長、賠上自己前途,《山海情》白校長回答「上學真的有用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sAdQ3cBuNNrjOWz4O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