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戰役,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困難危險重重。41歲的郭兆慶,是白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銅城高速大隊副隊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他深知疫情就是警情、防控就是責任,衝鋒在前,向險而行,背負起責任和使命,衝上抗疫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人民警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職盡責」的忠誠和擔當。
白銀西收費站,作為通往美麗「銅城」的入口,也成為了白銀人民防控疫情的戰鬥關卡。疫情就是警情,疫情就是命令,省廳黨委一聲號令,白銀市公安局緊急部署,啟動戰時工作機制,全市公安民警、輔警帶著鐵一般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擔當,嚴陣以待、衝鋒陷陣,配合醫療等部門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白銀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積極響應號召,全警動員、全力以赴,把好高速入口關,築牢第一道入市安全防線,誓在堅決打贏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郭兆慶同志作為基層大隊一名領導,率先垂範,不懼危險,第一時間響應號召,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頑強拼搏、連續奮戰,始終將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要求挺在前面,始終堅守在守護人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第一線,每天值班、接處警、巡邏,守護疫情卡點,十分忙碌。
2010年舟曲泥石流,那時還是白銀交警大隊普通民警的郭兆慶,義無返顧的向組織遞交請戰書,前往舟曲受災一線,協助當地交警部門開展交通安全保障工作。面對險峻的道路環境和來往駕駛員的詢問、抱怨,郭兆慶不計個人得失,冒著高溫酷暑,穿梭在大小車輛之間,耐心的指揮、解釋、說服、引導。足足四十個白天黑夜,充分展示了白銀交警的綜合素質和優秀品質。
十年後,郭兆慶同志已經成為了白銀交警的中堅力量,基層所隊的戰鬥標兵。同時,他也成為了一個孩子的父親。因工作需要,郭兆慶在2019年7月調回了白銀銅城高速交警大隊。今年春節,是他在外執勤七年第一次回家過年三十的春節。可面對年前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再次挺身而出,放棄了與家人的團圓,帶領全隊堅守在防控一線。
1月24日上午,銅城高速大隊召開防控疫情緊急部署會,對春節期間的疫情防控和交通管理工作做了詳細安排,要求大隊全警動員、全警在崗,24小時值班備勤,守卡點、嚴查控,堅持戰時標準、戰時要求。中午12時許,接到白銀市交警支隊指令,有群眾電話舉報一輛疑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駕駛車輛途徑白銀轄區,駛往蘭州方向。接令後,郭兆慶和同事們沿線追蹤該車,由於春節臨近道路車輛較多,不具備阻攔條件,只能通過警笛提醒、喇叭喊話等方式提醒該車駛離高速,但該車未配合執法處置,郭兆慶和同事隨即迅速聯繫蘭州交警支隊鹽場堡高速大隊,於蘭州北服務區攔停該車,並配合蘭州高速交警跟隨護送患者至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返回後,郭兆慶和同事根據市委、市局黨委、支隊黨總支的安排,第一時間在白銀西收費站設立卡口,當晚19時,帶領大隊全體黨員開始白銀市疫情防控戰第一個二十四小時的值班工作,在白銀西執勤點成立黨員模範崗,並設置了黨員模範崗牌,讓黨旗高高飄揚在執勤點,充分發揮了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第一時間保證了疫情重點地區車輛進入我市的防控工作。
1月25日下午16:30分,郭兆慶帶領大隊執勤人員檢查出大型客車有發燒人員,迅速採取措施,駕駛警車護送至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晚23:30分,在白銀西進行例行檢查時對一輛鄂籍小型車輛檢查完畢後確認該車輛人員一切正常,並移交醫務人員進行詳細登記。第二日,他通過電話聯繫,獲悉駕駛人住宿於白銀建銀賓館,積極勸導該車人員離開白銀,順利返回湖北宜昌。
1月26日,郭兆慶繼續奮戰在一線執勤崗位,看到兄弟們在寒風中艱苦付出,他立即彙報支隊領導申請搭建了警務休息室,並為一線幹警配備了電暖、食品、飲用水等生活必需品。隨後,他又協調收費部門購置防護錐筒200餘個、警示牌8個、音響1副,有效保證了白銀西執勤點的硬體設施,為廣大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執勤民警提供了安全保障。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郭兆慶同志每天堅持16小時以上的工作,時刻提醒入市車輛駕駛員減少外出、讓每一名駕駛員為防控疫情做出貢獻,從而有效減輕了白銀西執勤點的工作壓力。同時,帶領執勤點民警共檢查登記入市車輛兩萬餘輛,尤其是對湖北籍車輛進行嚴格檢查及後續管控。工作累了,就在警務休息室里坐坐,睏了,就在單位宿舍睡上兩三個小時。他以「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工作態度使每一輛入市外地車輛得到嚴格登記,使每一位入市群眾得到嚴格檢查,防止了疫情傳播,守住了高速入口這一安全防線。
春節期間,郭兆慶放棄了與家人的團聚,舍小家、顧大家,沒有回家看望年邁患病的父母,也沒有回家陪伴妻子與孩子,答應孩子去公園放風箏的話語也成了「空談」。每當一起工作的同事讓他回家看看的時候,他總說:「疫情不退、警察不退,兄弟們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我要陪大家一同渡過難關!」他堅信,在全市公安民警的辛勤付出中,在醫務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疫情終將成為過往,春暖花開的日子即將到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nzsYnEBnkjnB-0z7_j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