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是一門學問,傾聽更是一門學問,看看古代傾聽的規矩和門道

2020-01-06     李夫子說史

一個人想成為優秀的精英,必備的兩個技能就是「學會說話」、「學會聽話」,口才與傾聽是考驗一個人的綜合素養。很多人說銷售人員只要口才好就行,其實不然,李夫子認為傾聽更重要,這不僅僅在於通過傾聽發掘對方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學會傾聽是一種中國固有的文化尊重!一個人在別人說話時,如何傾聽能夠反映其為人與教養,比如學生時代,老師台上站著說,學生台下坐著聽,如果你交頭接耳,這就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如果你聽的仔細、聽的認真,那麼就是對老師的尊重。可以說「聽」是一門學問,今天李夫子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從古至今聽課、聽書、聽戲時,作為聽眾的規矩和禮節。

先秦時代,聽課氛圍輕鬆

《論語》中有一篇文章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在高中的語文教材裡面寫的是孔子跟自己的幾個弟子「坐而論道」的場景。孔子先是問了幾個徒弟的志向,然後根據他們的性格、才能做出點評,有點像今天選秀的意思。「坐而論道」,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很放鬆的狀態。孔子在和學生說話的時候,一個叫曾皙的學生,他就一直在旁邊彈琴,後來孔子問他話,他才不彈,由此可見人家上課氣氛真的很輕鬆,所以說至少在春秋戰國的時候,聽課還是很隨意的。

私塾一板一眼很教條

不過到了後來就不一樣了,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之後,儒家成為了中國思想的正統。受其影響,師生之間形式化的東西也就越來越講究,時時刻刻得體現尊師重教。就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私塾」,私塾里上學的孩子都不是一個歲數,所以老師教的時候也得分開教學,而且每個孩子的資質也不同,所以老師針對每個孩子的教學進度也不同。學生上課的時間一般是跟著老師的作息時間走的,孩子每天從家裡出來,要比老師早到學房。等老師到了之後,學生把自己的書擺在老師的面前,當著老師的面把昨天的書背一遍,然後再請老師教他念新的課文,念會了,接著回去各自背各自的,往往每個學生背的還不太一樣。

書院一問一答師生情

那如果是高級一點的學校,比如說「書院」,在書院聽課,其實跟咱們現在的學校也差不多了,但是有兩個最大的區別。第一點就是學院裡不允許進女生,這個不需要太多解釋。第二點就是學院裡上課的老師都是坐著的,而現代大多數老師上課都是站著的,只有大學裡的老教授才有可能坐著上課。那個時候只要是先生都是坐著上課。此外書院裡邊聽課和私塾也有一個最大的不同。私塾裡邊上課就是老師教什麼你聽什麼,學生不問,老師不答。而書院的教學風氣就稍微開放一點,學生可能會隨堂提問,老師也會提出問題跟學生一起討論。總之你只要尊重老師,嚴守課堂紀律,就算你跟老師爭論到臉紅脖子粗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你上課隨便說話,都很容易也把同學們帶動起來。尤其是老師不在的時候,教室裡面就跟菜市場一樣了。有兩句話經常來形容這種情況,一句是「把房蓋挑去了」,一句就是「到了菜市場或者是茶館了」。頭一句是形容學生一鬧,聲音太大,房蓋都挑了。第二句是形容秩序太亂,跟茶館一樣。其實李夫子要跟各位說,過去茶館也不都那麼鬧騰,可能只有話劇茶館裡邊才是熱鬧的,但還有別的茶館不這樣,比如書茶館就秩序井然了。

書館茶園,想去聽書有門道

過去茶館也好,書館也罷,你要聽先生說書,你不能起太早去,早了沒用。一般下午,也有的是晚上,下午的演出叫「白天兒」,晚上的演出叫「燈晚兒」。還有的叫「說板凳頭」,就是在先生正式開演之前,比如先生下午2點開講,那中午12:00至2:00之間,這叫板凳頭,一般都是不掙錢的演員,或者是沒有知名度的演員,借人家這地方去演出。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演員都到書場後台候場。在古代,先生來之後,把東西後台放好了,不等到點就登台了。坐在舞台桌子後頭一邊抽著煙一邊喝著水,一邊兒跟台下的觀眾聊天兒。這時候的觀眾可以跟先生隨便聊。等到演出時間一到,先生立馬把煙袋一磕,一拍醒木就開始正式演出了。醒木一拍,您就不能再說話了,得支棱起耳朵聽先生在那兒跟你談古論今。

另外還有一種書茶館比較特殊。一般的書茶館你買一張票就進去了,不限時間。而這種特殊的書茶館是計時收費的。這個特殊茶館裡說學逗唱啥都有,你進去時票務會給你一個票,票上標註多長時間多少錢,等你出來,根據時間收費。尤其是相聲茶館最愛這麼干,從早上九點到夜裡十一點,循環不斷,好些個相聲演員表演,如果你演的不好,觀眾直接就走人了,不在你身上浪費時間和金錢,如果你說的好,那觀眾自然就會多聽一些時間,所以從某些方面來說,這能夠刺激演員,提升自我能力,也方便了觀眾。誰說的好,誰上台的時候裡邊人多,一目了然,到時候結算工資可以作為績效考評。

老戲園子的特殊服務

除了茶館之外,還有一個地方不能不提,就是古代的戲園子。現在戲園子很少,一般都是多功能的劇院。比如話劇、電影、晚會等等。而在古代,戲園子就熱鬧極了。首先,戲園子是可以隨便吃東西的,而現在的劇場不讓吃帶皮的,比如嗑瓜子就肯定不行。而在古代的戲園子,你想吃啥都行。就非常熱鬧。而且戲園子裡邊還有一個特別好的服務項目,當年很流行,叫「手巾把兒」。那時候沒有空調,排風設施也差,觀眾很容易出汗,所以劇場有項業務,就是把毛巾拿開水燙,燙完之後撒上花露水,疊成手巾板兒,專門給客人擦汗用的。

古代聽戲,「叫好」是門學問

另外在戲園子裡「叫好」也是一門學問。過去聽戲是真有觀眾因為「叫好」從而引人關注的,這個叫好,不能瞎叫,你得找准了演員表演的節骨眼。節骨眼對了,叫得好,不但不會阻擋人家表演的節目效果,反而能活躍現場氣氛。要是叫得不好,不但影響演出還很容易把自己打成焦點。等於現眼了。當然了,觀眾有時除了叫好,還會跟打節拍,拍板,但其實這就屬於給演員添亂了,為啥呢?因為拍板是件很專業的事情,很多演員從小唱戲,都還不一定能摸得准節拍呢,更何況是底下觀眾?所以觀眾興之所至的拍板就很容易把演員給帶偏了,這就得要求演員有「新板」的能力,也就是「超強糾錯」的能力!甭管觀眾怎麼拍,演員心裡的節奏不能亂,這個在當時也是挺難的。

古代戲園子的打賞功能

除了「叫好」之外,還有一些對演員的反饋,叫「打賞」,這也是過去戲園子裡邊經常遇見的,出來看個戲,喝開心了,心理非常高興,不知怎麼表達這種心情了,怎麼辦?額外的送一些東西,比如現在有的劇場上花籃,就是這個意思。花籃是個形式,劇場把花籃準備好,一個花籃10元錢,買多買少,隨自己的心意。除了送花籃,還有的觀眾是直接往台上扔錢。扔現大洋。扔多少錢的都有,看觀眾的心情。在古代最厲害的時候,還有扔珍珠、瑪瑙、翡翠首飾、金鐲子、銀凳子的。打賞同樣也是對演員的鞭策。跟現在粉絲刷微博也差不多,刷微博、刷頭條,都是粉絲為了支持,為了捧自己喜歡的明星!

過去還有一種方法「捧角兒」,那就是包場。現在電影界的朋友都喜歡這麼干,就是把某一部電影的一場或多場給買下來請大伙兒看。過去相聲、大鼓、京劇,諸如此類吧,都有包場。到了演出那天,再請個婚慶,把門口裝扮得非常隆重。然後進場看演出,帶頭叫好。當然了,叫的也得是地方。

李夫子說傾聽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表達是一門學問,然而聽人表達也是一門學問,聽老師表達是為了有效的掌握知識,聽藝人表達,一個是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另一個也含有一層體會人生的意思。會叫好是你的人生閱歷,有了一定的積累,會捧場,是你懂得交友之道。另外還有一句老話,「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捧角也好,幫人也好,都要有個尺度,不然不但幫不了要幫的人,還會給自己增加煩惱。由此可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李夫子希望與大家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mwifm8BMH2_cNUgbA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