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地,原來就是捷徑

2020-10-29     美文投條

原標題:腳踏實地,原來就是捷徑

來源:儒風大家 作者:儒風君

古人云:「天道忌巧」。

做人做事,不走捷徑,不取巧,最終才能有所收穫。

想要收穫,卻不思耕耘,反而喪失了踏實用功的決心。

人生哪有捷徑可走,所謂「捷徑」,可能比彎路更「彎」。

捷徑看似方便,走到一半,方才發現有隱藏的陷阱;

大路或許顛簸,走到最後,終究明白是上升的通途。

不走捷徑,便是捷徑。

1

腳踏實地,原來就是捷徑

培根說:「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

不要總想著「出奇制勝」,須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奇兵往往是「熬」出來的;

不要總想著「彎道超車」,也要冷靜下來想一想,能否承擔得起車毀人亡的代價。

人的一生,都會有很多條路供你選擇。

但絕不會有哪條路,能夠筆直地通往終點。

孔子曰:「欲速則不達。」

急於求成,往往在過程中埋下隱患。

所謂捷徑,就是走近道,卻往往走不通、走不穩、走不遠。

世上所有的成功,最終都自厚積薄發、埋頭苦幹、辛勤耕耘。

急不來,也急不成。

人生要出彩,離不開腳踏實地地努力付出。

「你必須拼盡全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

許多事情回過頭去看,總想走捷徑,卻總在繞遠路。

魯迅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世上沒有好走的路,只有腳踏實地肯走的人。

真正的捷徑,是摸爬滾打開拓出來的,是千萬次實踐總結出來的。

一步一個腳印走過去,便會發現眼前別有洞天。

經過顛簸,經過周折,最終發現腳踏實地就是屬於自己的捷徑。

2

下笨功夫,才能打通捷徑

國學大師錢穆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

曾國藩的一生,正應了這句話。

梁啟超評價他:「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但曾國藩卻說:「唯有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讀書時,給自己定下「日課」:

不讀懂上一句,絕不讀下一句;

不讀完這本書,絕不看下本書;

功課一日不完成,便一日不睡覺。

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曾國藩考秀才,足足考了九年。

但自從考中之後,後邊的路就越走越順。

而其他年紀輕輕便考中秀才的同學,後來卻連舉人也沒出過一個。

曾國藩帶兵時,每到一處都要「結硬寨」。

在他的帶領下,湘軍攻克一座城池,往往要用時一整年。

但是通過挖壕溝、斷糧道、圍敵打援,

曾國藩攻占下來的城池,總是守得固若金湯。

專注的人做事,從來不會去尋找捷徑。

因為他們懂得,下笨功夫,把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打開了一條捷徑。

有一副聯,可謂眾所周知——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兩句話實在諷喻那些不紮實做事,喜歡取巧的人。

肚子裡沒有真學問,手底下沒有真功夫,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李大釗說:「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

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

唯有在日積月累當中修煉自己,穩穩地向下紮根,才能慢慢地向上生長。

基礎不牢,根基不厚,即便取得一點成就,也如同空中樓閣,風一吹就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ihJc3UBd8y1i3sJew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