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無理取鬧」時,你要做的首先是這件事

2019-11-28     小七育兒專欄

前兩天,在某地做講座的互動環節時,有位媽媽焦急地問我:「小七老師,最近我發現孩子最近常常「無理取鬧」,特別是本來我不在家的時候他還挺好,我一到家,他就像突然變臉一樣,芝麻大的小事也會抱著我哭鬧,還特別喜歡尋求關注,您說這是常說的缺乏安全感嗎?」

頓了頓,她繼續說道:「其實我平時還挺注重陪伴他的,所以特別困惑」。

於是,我忽然意識到,雖然當前很多年輕家長已經十分注重學習育兒知識,但是似乎對孩子「安全感」的培養還是有一些誤解。

安全感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個人只有在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後,才可能放鬆下來,更多地體驗到輕鬆、愉悅、自在、歡樂等美好情緒,也只有在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時,孩子才會勇於探索,更加樂觀自信、穩定獨立。

而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自覺地把自己排斥在世界之外,那麼長大後,心理上的缺陷可能很難完全修復,因此就會影響到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甚至親密關係。

我們對「陪伴就是安全感」的誤解

很多育兒理念教育我們:兒童在早期對安全感的需求,完全依賴於父母,如果父母不能向孩子提供持續的、穩定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

事實上的確如此,陪伴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而上面那位媽媽疑惑也是基於此:我明白安全感需要很多陪伴,可是我陪伴孩子的時間也不少啊,怎麼他還這麼缺乏安全感呢?

不停地的哭鬧、搞破壞、求關注是安全感缺乏的一種表現,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即使表現平靜溫順,但還是會不停的求關注,也是安全感缺乏的一種表現。

比如,媽媽正在家裡打掃衛生

孩子跑過來:「媽媽,你快來看我搭的積木高不高?」

一會兒,「媽媽,你看我的手電筒亮不亮?」

一會兒,「媽媽,你看我的鞋子有沒有穿反?」

其實這類孩子得到的陪伴並不少,他們不哭不鬧,但是,他們還是要一刻不停的尋求外界關注,通過得到「過度關注」來尋求歸屬感。

孩子會簡單的認為只有當自己成為關注的焦點時,才能顯示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因此他們會找到各種讓別人為自己忙活的方式,也許有的方式還真的很可愛很有趣。

但不論這個方式多可愛,他的目標都是為了得到大人關注,而不是因為那件事本身有所成就。

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還記得去年有一條「葛優同款沙發,夕陽西下,我就往那一趴,沒人喊我媽媽」的微博上了熱搜,雖然有點怪誕的戲謔,但卻無比真實的表達出媽媽們有苦說不出的心聲。

年輕媽媽們在剛生完孩子後,經常會累得透不過氣,史無前例的「24小時不間斷作業」,讓老母親們欲哭無淚,但是孩子長大一點,一兩歲以後,安全感足夠的孩子,是完全可以做到給媽媽一定自由的。

很多人都覺得,安全感就是陪伴,就是愛啊,不陪他,他會不會就沒有安全感啊,但是你要知道,安全感不等於無條件的愛、不等於無時不刻自我犧牲式的陪伴。

孩子能理解 「媽媽除了陪我玩以外,還需要做別的事」,事實上,在大人忙碌的時候,每一個有勇氣和良好自我認知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玩耍的方式。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你會發現,孩子有些行為是真的需要幫助,但還有些「無理取鬧」的小事,只是因為他想要求關注。這個雖然沒有統一標準,但每個父母都能切身感受到其中的差別。

那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於什麼呢?

安全感來源於你的回應能力和成功安撫孩子的能力。

1.回應能力

馬伊琍曾發微博感嘆:

越能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有安全感,才能真正獨立。

是的,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首先來自於嬰幼兒時期的愛與呵護。

2歲以內,孩子會從父母的情緒和態度中感知世界,父母要滿足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讓孩子確定「當我需要的時候媽媽都會在」,孩子才有安全感。

2-3歲的孩子,是最容易「犯錯誤」的年紀,孩子要確定「即使我做錯了,媽媽也不會生氣,更不會不要我」,才能感知到來自這個世界的善意。

3-6歲的孩子,個性逐漸形成,他們要確定「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是值得被愛的」,孩子才會自信、勇敢、內心強大。

6-9歲,孩子的安全感基本養成,就算是遇到不好的事情,也會去試著自己解決。

因此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均來自於父母。

父母情緒穩定、熱愛生活,無條件接納孩子,孩子才能獲得堅實的安全感。

2.成功安撫孩子的能力子的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安撫工作相對簡單,比如睡前睏倦要用噓聲或抱起安撫,受到驚嚇要抱抱安撫,但是隨著寶寶慢慢長大,家長就要開始幫助他們處理感受,並學習自我安撫。

但是,你的安撫方式對嗎?

比如孩子跌倒了,你會說:

「媽媽知道你很痛,我們下次看見不平的路,要慢慢走。」

還是說:「都怪這路不平,把我們家寶寶絆倒了,媽媽幫你踹一腳出氣。」

看到別人在遊樂園玩玩具,想要搶過來自己先玩,你會說:

「媽媽知道你現在不能玩很著急,不過,我們要排隊,或者你先玩個蹺蹺板,邊玩邊等?」

還是你會說,「寶寶不哭不哭,媽去給你買個冰淇淋去怎麼樣?」

還是,「你哭什麼呀,沒看見上面有人在玩嗎,你等會兒不就好了?」

如果你的選擇都是後者,就不能怪為什麼每次遇到一點點困難娃都要喊你幫忙;每次你做個飯、拖個地的功夫,娃都不肯等待,像狗皮膏藥一樣賴著你了。

要知道,安撫的目的,絕不是止住眼前的哭聲那麼簡單。

舉個例子,比如媽媽正在收拾屋子,房間裡正在玩積木的孩子大喊媽媽,繼而便開始大哭、發脾氣。

那麼,我們不要立刻就抱著說「寶寶不哭啊,媽媽來抱抱」,而是先試著去確認:

「你是為什麼要哭呢?是搭不上積木很沮喪?還是自己玩很孤單?還是玩膩了積木太無聊?」

然後給孩子一小會兒功夫,讓孩子自己思考他為什麼會有某種感覺,並給出孩子適當的選擇建議。

「如果是因為失敗了沮喪難受,那我們可以堅持再努力看看;如果是因為一個人玩感覺孤單,可以叫媽媽陪玩;如果是玩多了無聊,那咱們就換個玩具玩。」

那麼下次孩子就能學會,不在第一時間哭喊著叫媽媽,而是自己試著處理。

我在微課上也說過,父母的職責不是幫助孩子消除負面情緒,而是幫助他們學習處理感受。

這是父母的一門必修課,因為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講,當父母不採取行動時,孩子們不太可能會主動去感知自己的情緒,並學習自我安撫,以及感受情緒安全。

他們只會用一種方式宣洩自己,就是大哭,而如果父母盲目的、不問緣由的止哭,其實並未真正解決問題。

通過幫助孩子處理不愉快的感覺,才是增加孩子控制感和安全感的終極武器。

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孩子自己處理負面情緒的安全網,否則每次在獨立活動中遇到不愉快或挫折,他都沒有辦法自己處理,而是選擇求助於父母或他人。

所以,下次安撫孩子的時候,試著讓孩子表達自己(不會說的寶寶,父母幫他表達,讓他通過選擇來確認),你跟孩子就一定能夠找出這些感受的原因。

更不要無視甚至鎮壓孩子的情緒,而是要陪孩子一起發展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處理情緒的能力。

有的時候,雖然就是說不出的原因、講不明的理由,但是當孩子跟你討論他的感受和心情時,當你蹲下來傾聽時,他們就已經感到被愛和安慰了。

安全感不僅僅是你每天為孩子做了什麼,安全感更是在孩子情感受挫時的那些點滴小事裡,你有沒有給予足夠的理解和支持?

要讓孩子真正明白,不管他們怎樣,他們都可以毫無顧忌地向父母尋求幫助。

這份「後盾」的堅信,才是真正安全感的基礎。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h95uG4BMH2_cNUg3A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