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過這2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註定會很窮

2019-12-19     心理相先生


有一本非常經典的暢銷書叫《窮爸爸與富爸爸》,即使你沒有讀過,想必你也聽說過它,當然對它一無所知,也不足為奇,畢竟我們身處在一個信息的洪流中,各種知識與書籍早已讓我們眼花繚亂。

無論以前怎麼樣,今天你都很有必要看看這篇文章,看看怎麼樣用心理學的視角,結合《窮爸爸與富爸爸》一書中的一些觀點,認識窮富這件事的心理學邏輯,看看一個孩子對於金錢、財富的認知是怎麼樣影響他成年之後的經濟狀況的。

1、小時候的需要經常被父母評判,導致容易有罪疚感,這是貧窮的原因之一

《窮爸爸與富爸爸》一書中,窮爸爸對兒子說人不能太貪婪,別有那麼多的需求,少談論銅臭味的金錢,而那個富爸爸則說,貧窮才是萬惡之源,你要想辦法賺錢,才可以改變自己和幫助更多的人。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富爸爸是鼓勵孩子去實現自己的需求,而窮爸爸則是打擊和評判孩子的各種需求。

被評判過多的人,是很容易對金錢,對自己的需求有罪疚感的,比如,一個來訪者他不捨得給自己花錢,給自己花錢他就會內疚和不安。

小孩子在生命的早期,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和需求,當這些慾望和需求發出時,父母可以直接拒絕,這是很正常的,當然父母也可以告訴他這個現在還沒有辦法實現,你要怎麼樣才能實現,告訴他方法,並鼓勵他為此努力。

但是最怕的就是,拒絕了孩子,拒絕孩子的時候,連帶著評判了孩子的需求,比如,一個小孩子想要一個玩具車,媽媽立刻吼到,你怎麼這麼貪得無厭,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這時候,孩子就會體驗到發出自己的需求,自我就會受到打擊,自我就是不道德的,這種體驗和經歷過多,那麼他就變得淡漠了,他就不敢有需求了,更不用說想辦法滿足自己的需求了。

2、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經歷過多,導致的匱乏感,這是貧窮的原因之二

有一句俗語說,窮養兒,富養女。其實心理學家認為,在一個人的生命早期,其實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適當的「富養」。因為窮養容易導致匱乏感,匱乏感很容易對一個人的選擇和決策能力造成負面影響,使得一個人沒有辦法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

一個在匱乏感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誘惑,不會做長遠考慮,就好比一個飢餓中人,很容易飢不擇食,不考慮食物是否健康,是否會對身體造成損害,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比如,有一個來訪者,她在情感上和事業上都很不順利,情感上她很容易被人「騙」,因為只要有人對她稍微好一點,她就覺得這個人很愛她,因此她要加倍的對他好。

自己開了一家很有特色的餐館,生意非常好,賺了第一筆錢之後,她並不是把錢拿來升級店鋪或者做其他投資,而是給自己賣各種名貴的衣服、鞋帽、包包等。

結果後來生意不景氣,就不了了之了,又回到了打工、月光的狀態。

上述小時候的經歷和體驗會進入一個人的潛意識,成為一種暗力量,指引和控制他的人生,很多人對錢,或者有錢人看不起、看不上,不關心,以及鄙視、排斥和抵制就是這種心理的演化。

如果一個人擁有這種心理狀態,怎麼可能變得富有呢?

金錢是人性的試金石,一個人心理是不是成熟,是不是健康,就看他對金錢的態度和利用的方法,有的人可以很好的利用它,有的人被它所控制,這也往往是他小時候的經歷決定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人貧窮還是富養,很可能會被註定也不無道理,至少這個觀點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解釋角度,增加了我們思維的寬度。

上述兩種經歷,希望我們能看到,如果你已為人父母,就不要總是打擊和批評孩子,他們作為一個小生命,是可以對這個世界發出各種聲音的,你可以拒絕他,但是不要打擊他,不要把他的需要和「壞」綁定在一起。

那樣他會過早的失去對這個世界的慾望和想法,變得沒有激情和活力,長大後自然就會生活的很貧窮。

第二點就是不要給孩子留下過多的匱乏感,父母給他們留下匱乏感,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把精力放在及時填補匱乏感上,而忽略沿途的風景和最終的目標,進而迷失自己,這樣他也會在生活上變得舉步維艱!

當然上述的解釋對於自我的成長和發展也是值得你參考一二的,想一想你對於金錢的態度,和你的成長經歷有沒有關係,你現如今的經歷狀況又怎麼樣,結合我們的論述想一想這些問題,或許對你接下來的人生,會有些許啟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cnOJ28BMH2_cNUgzY4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