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皖南花鼓戲,是安徽省5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約150餘年。2008年6月,皖南花鼓戲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同治年間開始至清末,由湖北、河南毗鄰安徽的地區移民帶來湖北花鼓調和河南地燈等民間戲曲,與皖南土著民間歌舞不斷融合,並吸收了京劇、徽劇等劇種的藝術,逐步形成了具有粗獷、質樸、明快的藝術風格和鮮明鄉土氣息的地方劇種。皖南花鼓戲在皖南的宣州、郎溪、廣德、寧國,及與蘇南、浙江相毗鄰的廣大鄉村地區最為盛行,民間有俗語:「花鼓一來,洗腳穿鞋」,群眾競相看戲聽戲。
光 榮 榜
2019年,是寧國皖南花鼓戲發展不尋常的一年,呈現給大家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新創小戲《水文小站》入選安徽省2019年度戲曲創作孵化計劃。
原創小戲《媽媽的布鞋》、《返鄉》入選宣城市2019年度戲曲孵化計劃。
皖南花鼓戲原創小戲《爸爸,抱我過去》通過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初審環節。
皖南花鼓戲原創小戲《媽媽的布鞋》參加了在馬鞍山市舉行的「全省優秀新創小戲展演」活動。該小戲在2019年宣城市皖南花鼓戲(徽劇)小戲調演評獎中被評為一檔作品,演員周明獲得青年演員獎。
皖南花鼓戲原創小戲《返鄉》參加2019年宣城市「兩會」迎新春皖南花鼓戲專場彙報演出。
一座座獎盃,
一面面獎旗,
一項項榮譽,
我們欣喜地看到,
皖南花鼓戲在寧國已經悄然興起,
並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機構健全有保障
為加強戲曲隊伍建設, 2015年6月,寧國市成立了戲曲家協會,選舉綜合素質強的楊素之同志擔任協會會長。協會專門設立了皖南花鼓戲研究會,由專門從事於皖南花鼓戲的專家和老師組成,研究會下設編劇、導演、作曲、表演、文秘、後勤等若干小組,各組任務清、分工明,各項工作任務都按照時間節點有序推進。
為擴大皖南花鼓戲的影響力,寧國市分別在西津街道鳳凰社區、港口鎮西村、汪溪街道殷白村建立了皖南花鼓戲基地,保證活動開展有隊伍,有場所,有保障。近年來,寧國市高度重視皖南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每年安排一定的皖南花鼓戲專項資金給與保障。2015年以來,共投入皖南花鼓戲專項資金近200萬元。
戲劇普查有成效
從2016年開始,按照全國地方戲曲普查的統一部署,寧國市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查閱資料等方式,對皖南花鼓戲的演出團體、從業人員、戲曲劇目等內容進行細緻的普查,共梳理出皖南花鼓戲劇目126個,各類唱腔、花腔70餘種。
為更好地了解皖南花鼓戲的歷史淵源,2016年11月,中共寧國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市文聯和市劇協等單位組成「皖南花鼓戲尋根小組」,先後赴合肥,湖北武漢、麻城等地走訪,探尋皖南花鼓戲的發展歷程。此次尋根之行,收集了大量有價值的文史資料,並拍攝完成了《皖南一枝花》專題紀錄片。
戲曲傳承有舉措
近年來,寧國市把皖南花鼓戲的傳承和發展作為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老藝人的傳幫帶作用,取得良好效果。安徽材料工程學校為培養戲曲後備人才,開辦了皖南花鼓戲非遺表演班,邀請花鼓戲專家擔任授課老師,每年進行一次專場彙報演出。竹峰、港口、鼎湖等小學開設了皖南花鼓戲課外興趣班,也受到廣大師生和家長的歡迎和認可。寧國市還多次召開皖南花鼓戲專題研討會,邀請時白林、侯露、李龍斌等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寧國座談研討,為寧國的皖南花鼓戲發展獻計獻策。
2019年,宣城市出台了《皖南花鼓戲小戲孵化扶持辦法(試行)》,《辦法》中明確規定,入選宣城市小戲孵化的項目,必須有40周歲以下的青年演員擔任小戲主要角色。為此,寧國市各個演出團體積極培養年輕演員,爭取項目入選。清風雅韻藝術團青年演員何峰華,並不是科班出身,通過劇團的培養和自身的努力,技藝得到很大提升,參演的小戲《返鄉》入選宣城市戲曲孵化項目,在參加宣城市「兩會」迎新春皖南花鼓戲專場彙報演出中,獲得「兩會」代表和委員們的一致好評。
小戲大賽有精品
寧國市每年舉行皖南花鼓戲小戲比賽,要求參賽劇目必須是新創作的皖南花鼓戲小戲,內容要以體現校園文化、文明創建、移風易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為主要內容。各個民間劇團積極參與,精心準備,創作了《媽媽的布鞋》、《責任》、《返鄉》、《小區新風》、《趁虛而入》等一大批優秀戲曲精品,並屢屢在上級組織的各類比賽中獲獎。戲曲大賽不僅成為寧國市的一項品牌性文化活動,也成為戲曲精品創作的重要平台。
戲曲「六進」有創新
寧國市結合地域特色,紮實開展戲曲「六進」活動,在每年的「送戲進萬村」文化惠民工程中,將皖南花鼓戲元素列為招標細則的必備內容,從而保證廣大農民朋友每年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最喜愛的皖南花鼓戲。通過每年舉行的皖南花鼓戲小戲大賽,將優秀的原創穫獎節目送進機關、鄉村、社區、校園、企業和景區,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從2019年開始,寧國市文旅局在港口鎮西村花鼓戲樓開展了「皖南花鼓戲 周末大舞台」演出活動,也吸引了眾多遊客慕名前來觀看。
近幾年,寧國的皖南花鼓戲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欣喜之餘,我們也充分地認識到,要把寧國的皖南花鼓戲傳承好,發展好,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後備人才匱乏、資金保障不足、政策激勵不夠等現實問題仍是困擾皖南花鼓戲發展的重要瓶頸。但我們相信,在省及宣城市文化旅遊主管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在中共寧國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大戲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寧國的皖南花鼓戲一定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撰稿:帥昌明、魯靜、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