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獄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兩年坐牢的決心,現在時局變化的情況,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們在牢里也不白坐,我們一直是不斷的在學習,我們到底還是虎口裡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話,雲兒(指江竹筠、彭詠梧兩烈士的孩子彭雲)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
這是江姐就義前的最後一封信件,也是她的「紅色遺書」,江姐即江竹君,而「江竹筠」是她被捕後臨時取的名字。
1948年6月14日,由於叛徒出賣,江姐在萬縣不幸被捕,後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遭受了各種酷刑包括帶刺的鋼鞭、撬槓、電刑等,然而江姐卻不曾屈服過,始終維護著組織,最終在1949年11月14日,年僅29歲的江姐壯烈犧牲在了歌樂山電台嵐埡刑場。
渣滓洞原是重慶郊外的一個小煤窖,因渣多煤少得名,後來礦主被軍統特務逼死,渣滓洞就成了國民黨的監獄,外院設特務辦公室、刑訊室等,內院16間房間為男牢,兩間平房為女牢。
渣滓洞監獄最多時關押過三百人,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特務在潰逃前卻對這裡的革命者們痛下殺手,僅有15人倖存了下來,「小蘿蔔頭」宋振中是我國年齡最小的烈士。
在2007年初,重慶暴雨連連,洪水使得渣滓洞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後經批准,重慶工人將渣滓洞全面修繕,而在修繕2號女牢時,卻無意發現個洞。
經上級指示,工作人員對這個洞進行了番探索,從洞中找出些東西,後清洗掉泥土,發現是一些鐵質工具,專家研究後,表示「洞中之物大有來頭」,當時其實有史料記載江姐等人被關押在渣滓洞期間進行了越獄,但一直沒能被發現,直至這場修繕工作,這才意外發現了這個洞。
1949年,解放軍連連獲勝,敵人已沒有多大的力量抵抗,於是江姐一行人對監獄看守黃茂才、獄醫劉石仁做思想工作,兩人心中動搖,也不忍看著同胞被處死,黃茂才則冒險聯繫了歌樂山武裝衛隊連長鄔治聲,劉石仁將渣滓洞以及白公館在押人員的名單帶了出去。
不過這兩個計劃都已失敗告終,但江姐等人也不氣餒,不願干坐著等待,因此偷偷拆除了門窗上的釘子、門閂等越獄所需的銳器,她們也確實挖出了一個深90厘米的洞,另外地下人員也心系被關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們,為以防突發情況發生,也早已展開了營救行動。
只是並沒有充足的時間,快馬加鞭的營救行動又屢屢失敗,江姐於11月14日犧牲後,越獄工作則落在了胡其芬身上,胡其芬在獄中寫下了《獄中報告》。
11月27日重慶解放前夕,慘案卻發生在了渣滓洞,場面觸目心驚,白公館的看守楊欽典也接受過革命者的教育,良心未泯,打開牢門放走了最後19人們,但最後僅有14名男同志和1女同志活了下來,殉難者則達3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