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怎麼來的眾說紛紜,《史記》的說法是最廣為流傳的,傳說中黃帝擊敗炎帝等各部落之後,取戰敗部落圖騰一部分拼湊成一種全新的動物,這種動物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它就是我們常說的龍。
1987年,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用蚌殼擺成的龍虎形象,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龍圖像,距今6600多年。濮陽的蚌龍圖案已經夠接近我們印象中龍的外形,但湖南山洞裡的一條「真龍」更接近龍的形象,而且專家說這條「真龍」存在了上億年,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湖南的「真龍」究竟有多真。
《臨武縣誌》記載:「縣北二十里,潭中有龍,無人敢入。」有地質學家為了搞清《臨武縣誌》里記載的龍是不是真的存在來到了臨武石門村,龍在石門村後山的龍洞裡,那兒平時潮濕陰冷,村民不敢靠近,若不是地質學家要來他們都不敢打擾了龍的清靜。
地質學家受科學教育多年,當然不相信世界上有龍這種神話里才有的動物,只是臨武有龍的說法太響他們想知道那究竟是什麼東西。
當地人帶領地質學家進入「鎖龍洞」,地質學家才發現那條龍原來是長得像龍的岩石,這條岩石龍長13米,最粗的部位6米,最細的部位0.8米,大部分身軀臥倒在水裡,模樣確實很像龍,尤其是水面長時間沖刷岩石表面形成像龍鱗一樣的溝壑,陽光照射到「龍鱗」上,鱗片散發出金色的光芒,仿佛龍馬上就要活過來一樣。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條龍臥著的水也大有玄機,有人將狗毛扔進去,水竟然「咕嚕咕嚕」地冒泡泡,並且水位上漲起來,水的顏色也由剛才的清澈無比變成暗紅色,龍洞裡面光線微弱,肉眼看上去好像一灘血水,過了一會兒水又變回原來的樣子,水位也退了下去。
地質學家問當地人這條龍是什麼來歷,當地人告訴地質學家這條龍是北海龍王三太子,大禹在石門村治水時它不肯配合還興風作浪,大禹就跟它打了一場,三太子被大禹打敗逃到如今的龍洞。
大禹堵在洞口,三太子一頭撞向石壁想要撞出另外一個洞口,可是它怎麼撞都沒有撞出第二個洞口,大禹還在洞口豎起一把劍,這把劍能夠永遠將三太子鎖在裡面,三太子就再也沒出來,這個鎖住它的洞也就被稱為「鎖龍洞」。
明朝時期,地理學家徐霞客還到過鎖龍洞,他把自己的見聞寫進了《徐霞客遊記》:「水益深,水底白石龍一條,首頂橫脊而尾拖池之中,鱗甲宛然。」徐霞客那時候見到的龍還是白色的,但隨著幾百年來水質的變化和水位的變化,小白龍變成了小金龍。
地質學家原以為能問出鎖龍洞龍的來歷,得到的卻是一個神話故事,他們只能自己調查,經過推測當地海洋變陸地的地質演變史,他們發現這條龍已經存在上億年了,不可能是人為雕刻成的龍,因為上億年前還沒有人,就算有也雕不出這麼複雜的龍,應該是水流不斷衝擊衝出的龍,只是很湊巧衝出來的模樣跟史書上描寫的龍非常像,再加上龍洞周圍奇特的喀斯特環境,讓人忍不住神話方面想。
徐霞客到過湖南很多地方,在《徐霞客遊記》里怒贊永州的月岩「永州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但是看到了石門石龍洞目瞪口呆,全然忘了永州月岩,直呼「此洞品次,當在月岩之上」。90年代初鎖龍洞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洞裡面除了有龍和喀斯特風貌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觀賞觀賞,看看是不是真如《徐霞客遊記》所說在月岩之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ucb7XgBDlXMa8eq1B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