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小步在家早教原創,歡迎個人關注、轉發、分享
「別吵了!怎麼就不能安靜待一會別給媽媽添亂?」
……
這些場景相信當媽都似曾相識,面對不聽話的「熊孩子」,我們總是忍不住發火,一不小心就情緒爆發,拉高聲調,甚至演變為斥責、言語暴力,事後又後悔不迭。
哈佛醫學院附屬精神病專科醫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的團隊做過長達十幾年的研究,發現長期遭受父母言語攻擊的孩子,在成年後大腦左側顳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的灰質體積,增值達到14%。這個區域和言語智商有關,也就是說,被長期吼罵的孩子可能難以發揮正常智商水平和語言能力。
顳上回-紅色區域
除此之外,父母的吼罵還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成年後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誘因。父母也可能把這種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我們都知道吼叫對孩子有弊無利,那究竟要怎麼樣才能戒吼呢?
戒吼第1步:控制情緒的爆發
01
反思發脾氣的原因
首先要問問自己,是什麼導致了我們憤怒、焦躁情緒的產生,然後試著接納和平息這些情緒,關閉吼叫的開關。
在反思同時,我們常常會發現,令我們生氣的不是孩子行為的本身,而是很多壓力和負面情緒的堆積。比如有一次我工作上正憋著氣,回家看到兒子在客廳放動畫片,還把聲音開得很大。我不耐煩地吼:「今天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嗎?現在都什麼時間了還看動畫片?」兒子被我嚇得紅著眼關了電視,我卻陷入了深深的內疚中。
有了這次教訓,以後每次我回家之前都會先清空自己的負面情緒,儘量不造成「踢貓效應」。
02
深呼吸
對孩子吼叫的時候,往往是大腦還沒思考,嘴巴就說出去了,深呼吸是讓自己在情緒爆發之前做一次緩衝。猛吸一口氣,再呼出去,嘗試把自己的情緒壓下去。
03
正面思考,實現自我的平靜
深呼吸後,我們的情緒緩和了,接下來要讓自我完全平靜下來。我們可以在大腦中想想令你高興的事情,鼓勵和誇獎一下自己,把負面的東西排解出去。
關於如何快速平靜,我曾從專業醫生那裡學到一個心理瞄點法:在我們非常放鬆和愉快的時候,設計一個身體動作,比如用你的右手去掐左手虎口,反覆多次,讓大腦產生習慣,以後每當我們想吼孩子、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再去做這個動作,這時候心情也會不自覺平復下來。
戒吼第2步:做好親子溝通
01
了解孩子的需要
要知道,孩子並不是天生就喜歡搗亂、惹大人生氣,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可以採取主動詢問、認真傾聽的態度。比如可以問孩子:「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這樣做嗎?」「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可以告訴我經過嗎?」
然後耐心讓孩子組織語言,把他的想法告訴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注意不要打斷孩子的傾訴,也可以用肢體或者神情來表達自己聽得很專注、對孩子很關心。最後,再根據孩子所說的內容進行判斷,儘量滿足孩子的需要。也許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我們放下手頭的事情,好好陪伴他,才會採取惹大人生氣的方式。
做好這點,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度會越來越高,從而他們今後也越來越願意和家長交流,那麼以後很多親子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了。
02
注意說話的技巧,變負面為正面
孩子犯錯,家長都會忍不住管教,出發點是希望孩子可以快速改正錯誤,但是帶有情緒的指責、吼叫就違背了我們的初衷。
首先,管教孩子要注意場合,不能在公共場合或是當著外人的面教育小孩。孩子其實比大人更愛面子,更在乎他們在他人眼中的評價,如果當著別人面管教,甚至是採取過激的方式,可能會摧毀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我們可以用肢體語言、眼神等暗示的手段,或者是帶他到無人的角落,再對他進行引導。或是在家中設立一個安靜的、固定的地點,作為和孩子溝通的地點。
然後,我們可以轉變說話的方式,注意不要使用命令式、控制式、埋怨式的語氣。
比如:
- 孩子太拖拉的時候,把「怎麼又磨磨蹭蹭,太慢了,快一點!」換成「現在有點慢,動作快一點就是好孩子!」
- 孩子吵鬧的時候,把「吵死了!能不能安靜一點?」換成「媽媽知道你很開心,但是媽媽現在有事情,可以小一點聲音嗎?」
- 孩子弄亂玩具的時候,把「說了多少次了,這麼亂讓我怎麼收拾?」換成「寶寶,玩具也想要回家,還記得上次我是怎麼教你收拾玩具的嗎?」
情緒的宣洩不僅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也會加深自我管教孩子的內疚感,所以我們需要通過積極的形式引導孩子,比如可以先不急著批評和懲罰,先充分肯定和表揚孩子,再引導孩子去反省,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會更好改正不良行為。
有一種技巧叫「三明治效應」,指的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可以把指出錯誤的內容夾雜在兩種表揚之中。第一層是對他的認同、肯定,中間一層指出他的問題,第三層是對他的鼓勵、信任,常見的句式是:「我知道你這樣做是為了……,但是這樣做會……,我相信你這樣做會更好。」
戒吼第3步:建立規則和秩序感
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很多時候是因為處在一個混亂無序的家庭環境中,更容易引發親子矛盾,所以建立起規則和秩序,非常重要。
01
建立日程表
有預期、有計劃的生活會更有安全感。每天起床的時候,可以花幾分鐘幫自己和孩子理一個日常行程表,列好今天要完成的任務,比如今天要練琴多久,要背什麼古詩等,這樣就相當於給孩子一個框架,不至於陷入一團糟。
這樣堅持下來,養成日常的習慣,那麼孩子以後做事都會更加自覺,不需要我們通過一次次的吼叫來提醒和催促。
02
讓孩子認識到打亂規則的後果
孩子不聽話、破壞規則,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會帶來什麼後果,家長的吼叫、責罵只會加大孩子的困惑。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讓孩子真實地感受到行為混亂造成的影響。
比如,有一天兒子貪玩,用牛奶吹泡泡,還把牛奶塗抹在窗戶上。我一開始嚴肅地指出錯誤,他看到媽媽這麼凶,反而更生氣,把牛奶都倒了。後來,我意識到自己的急躁,就把他抱在懷裡,讓他看牛奶都黏在窗戶上,看不清外面了,又把他的手按在窗戶上,讓他感受那種黏糊糊的觸感,告訴他牛奶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玩的。兒子心情平復下來,也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後我們一起擦乾淨了窗戶。
03
家庭會議
也可以全家一起定期開家庭會議,讓孩子給父母提建議,父母也對孩子提意見,共同參與家庭規則的制定。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加深親子關係,解決衝突,也極大尊重了孩子,有利於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另外,如果這期間我們不小心吼了孩子,也可以利用家庭會議來給孩子真誠地道歉,及時補救,可以這樣說:「媽媽很後悔今天對你大吼大叫,我知道你很難過,我跟你保證,下次我不會這樣了好嗎?」
我們要明白,親子關係不是父母權威和孩子力量的對抗,始終要記得對孩子公平,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停止吼叫,其實很簡單,現在開始改變,其實還不晚,希望我們都能學會不吼不叫,成為平靜理智的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82vV3EBiuFnsJQV1O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