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萬洪:泥塘里生出「金元寶」小龍蝦鋪成致富路

2020-03-31     視界網

陽春三月,重慶市榮昌區仁義鎮永靈村1200多畝小龍蝦收穫了。

3月27日,7社養殖大戶古萬洪正穿著下水褲,從蝦塘里拉出蝦籠。3籠小龍蝦就裝滿了一大筐,他和妻子趕緊進行分揀。大個的賣成品,小個的賣蝦苗,夫妻倆忙得不亦樂乎。

「按目前的行情,今年預計能賣60多萬元,少說也能掙30萬元。」水塘邊,古萬洪和妻子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古萬洪和妻子一起收穫小龍蝦

鄉村振興號角響 「漂泊」16年毅然返鄉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2003年,為減輕家裡的負擔,年僅14歲的古萬洪跑到廣東打工。年齡小,廠里不要,他只好擺起了地攤。乾了9年,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颳風減半、下雨全完」,讓他苦不堪言。

2012年,正琢磨著換營生的古萬洪,注意到展銷會上的生意火熱。於是他又支起攤位,在展銷會上賣起了板栗、瓜子等炒貨。熱熱鬧鬧的展銷會,生意十分火熱。可展銷會就是「打游擊」,他不得不跟著「大部隊」在廣東、浙江等地到處跑,吃、住都在棚里,生活極其艱苦。「苦是苦了點兒,但一年能掙10多萬元,比種地、打工強一些。」古萬洪無奈地說。儘管早就有了回鄉的念頭,但他不相信「土疙瘩」能變出「金元寶」。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古萬洪「嗅」到了機會。「黨中央都說了要『產業興旺』,回家搞產業肯定有前途,關鍵是幹什麼產業。」古萬洪上網查資料,認真琢磨起來。經過大半年研究,對比多種產業,他最終決定養殖小龍蝦。

2018年下半年,「漂泊」了16年的古萬洪回到家鄉。到家第二天,他就找到村幹部,提出要流轉土地搞養殖。村黨總支得知他要返鄉創業後,還專門開會研究具體事宜。

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古萬洪成功流轉了103畝土地。2018年10月,他的蝦苗下了塘。

農技人員現場指導養殖技術

養殖技術「零」基礎 一年掙下20多萬元

「小龍蝦最容易得腸炎、爛腮和尾部水泡,要多觀察,及時喂藥。」3月27日,重慶市榮昌區仁義鎮農技人員專程來查看小龍蝦長勢,蹲在池塘邊認真指導古萬洪養殖技術。

養殖初期,古萬洪連什麼時候喂食都不知道。他到處「取經」、網上查資料,但各地水土不一樣,養殖方法各不相同,始終不得要領。正當焦頭爛額之時,村幹部把農技人員請到了他的家裡來。怎麼喂食、如何避免病害,農技人員講解得細緻入微,古萬洪受益匪淺。

在農技人員的精心指導下,古萬洪養的龍蝦個頭大、品相好、成活率高。2019年初,龍蝦收穫季,一個蝦籠放下去就能收穫30多斤龍蝦。龍蝦養得好,自然不用愁銷路。僅2019年清明節前,就賣了20多萬元。「去年一年賣了40多萬元,凈賺20多萬元,上市就不愁賣。」古萬洪介紹,他的小龍蝦不僅銷售到了大足、永川等周邊區縣,還銷售到了四川達州、隆昌等地。蝦苗甚至賣到了廣西百色。

靠養殖小龍蝦賺了錢,古萬洪立即想到了擴大規模。2019年,他分三批次又流轉了100多畝地,將養殖規模拓展到257畝。

今年龍蝦收穫季,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小龍蝦的產量、銷路和價格等均受到了影響。「疫情影響有限,道路『解封』當天就賣出了小龍蝦。」古萬洪自信地說。

當好致富帶頭人 成為不賺差價的「中間商」

3月28日,滿載小龍蝦的冷鮮車,正行駛在前往四川達州的高速公路上。古萬洪靠養龍蝦賺了錢,村民也嘗到了甜頭,永靈村8社養殖戶古強就是獲益者之一。

2018年,得知古萬洪返鄉搞養殖,古強第一時間跑來「搭夥」。他也流轉了30多畝地,去年一年賺了5萬多元。乘勝追擊,他也將規模擴大到了50多畝。「今年至少能掙7—8萬塊錢。」古強高興地說。

目前,重慶市榮昌區仁義鎮永靈村共養殖1200多畝小龍蝦,大部分以散養為主。「一畝兩畝的散養根本不好賣,搭夥一起賣,大家都能賺錢。」古萬洪介紹,去年5月29日,他成立了重慶洪哥生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吸收散戶加入,當起了不賺差價的「中間商」,將目前全村40多戶龍蝦養殖戶集中起來,一起養殖、共同賺錢。

「我們希望充分發揮大戶帶動作用,吸引村民尤其是貧困群眾參與進來,通過發展產業帶動群眾增收。」永靈村黨總支書記陳德才介紹,去年,村民依靠養殖小龍蝦增收逾100萬元。

(作者: 張飛龍 呂傑)

(作者單位: 重慶市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3aHL3EBrZ4kL1Vi6m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