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半掩門」,這話說得有幾分道理。的確,千百年來,歷史的書寫是掌握在擁有廣泛或者絕對話語權的人手裡的。
透過表象看本質,歷史究竟是什麼?
明朝奸臣嚴嵩,剛步入仕途時,非但不是奸臣,而且非常痛恨奸臣。為了不與當時的奸臣錢寧、江彬為伍,嚴嵩借丁憂之名回到老家,此後又稱病歸里,直到10年後才還朝復官。但代表其最終符號的還是奸臣,並且中國歷史上TOP很靠前的奸臣。人,是會改變的;環境,是會改變一個人的。
嚴嵩像
「吐槽大會」在現在成為一種時髦,而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吐槽者,結局不咋樣。東漢末年的名士禰衡就是以「毒舌」著稱。有人問禰衡為什麼不去投奔陳群、司馬朗,禰衡回答說:我怎麼能和殺豬賣肉的人結交呢!有人又問他:「荀彧(曹操謀士,一表人才)、趙融(曹操猛將,飯量大)怎麼樣?禰衡說:荀彧可以借他的臉去哭喪(意指荀彧是一副哭喪臉),趙融可以讓他去當大廚(意指趙融為飯桶)。後來禰衡在一次宴會上辱罵黃祖為「死老頭」,為黃祖所殺。
動漫中的禰衡形象
現在,紅白二事是如火如荼,這玩意兒,在中國歷史上好像也是一種痼疾。早在南宋時,民間辦喪事非常講究排場,「以盡力豐侈為孝,否則深自愧恨,為鄉里羞」,所以參加葬禮的往往多達幾百上千人。有田產的會賤賣田宅,而貧窮者往往舉債,以致辦完喪事很多人都會破產,終身困不能償。
道光二十八年,38歲的曾國藩為證清白,當眾脫掉衣服,光著屁股走進銀庫清點現銀,這才查清了國庫虧空的真相。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開始於宋朝。在宋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到了宋朝,經濟繁榮,晚上也沒有了宵禁,所以才加了一頓晚飯。
北京皇城的正門,在明朝時叫大明門,在清朝時叫大清門。民國成立後,欲改叫中華門,於是工人把石匾拆下,想翻過來直接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背面竟是「大明門」。原來2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人想到了這個辦法。
宋朝時,街頭有賣一種叫做「冰酪」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用「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冰酪。
我國有記載可查的最長壽的人,是福建省永泰縣的陳俊。據清乾隆十三年《永泰縣誌》12卷記載:陳俊生於公元881年的唐僖宗年間,卒於公元1324年的元泰定年間,活了443歲。不過這一記載僅見於縣誌,而且在今天我們掌握的醫學科技推論,可靠性相當存疑。
菠菜是唐太宗時從尼泊爾作為貢品傳入中國的,因其源自波斯(今伊朗),所以剛傳入中國時,叫做波斯草或波薐菜。時間一久,可能是說話語速,或者為了簡略,就成了「菠菜」。
三國名將關羽的武器其實不是青龍偃月刀,根據文獻記載,偃月刀直到宋朝時才出現。三國時的刀為窄而直的刀,長度僅為1米左右。《三國志》中也記載:(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刺」在馬上作戰常見的是矛。
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su)先後獲封吳王、周王,不過這位王爺並未安於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對潛心研究醫藥學,先後編著了《保生余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等著作,對我國西南邊陲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朝人酷愛喝茶,愛到什麼程度呢?「窮日盡夜,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無茶也」,也就是說白天黑夜都在喝,可以幾天不吃飯,但不能一天不喝茶。唐人的喝茶習慣和方法被當時的日本學去,成為今天日本茶道的祖宗。但唐喝茶方式絕不是今天的喝茶葉和功夫茶的喝法,這都是今世演化和神話的。
乾隆為了推行文化專制,在修《四庫全書》時,共焚毀各種書籍達71萬卷之多,是歷代王朝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焚書」行動。可惜,今天的我們還在追究秦始皇「焚書坑儒」。
南唐後主李煜禮佛極為虔誠,曾親自動手削竹片製作僧人如廁用的廁籌,並用面頰檢驗質量,看看是否光潔滑爽,以免劃傷僧人屁股。
清朝時,皇子公主均稱呼自己的父皇為「汗阿瑪」,直到康熙朝的眾多滿漢正式奏摺中也讀為「汗」,所謂「皇阿瑪」是晚晴時被徹底漢化後才有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