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是過去的錯嗎?
現在的我(當下結果)是由過去的事情(原因)所決定,還是當下的目的決定著我此時的行為?
在世界心理學史上,面對這種問題,弗洛伊德認為: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將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弗洛伊德認為過去所受的傷,是現在不幸的罪魁禍首,不管是我們的情緒,還是行為習慣,都可能從過去找到原因。過去所經歷所有的事情都是現在賦予它意義的。這就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論。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期起就已形成的性格。榮格認為過去確實很重要,但可能不僅僅源於童年,更多的可能是源於所謂的集體潛意識及個人的潛意識。
不管如何,這兩者都有原因論的影子,而阿德勒卻是反對原因論。
《被討厭的勇氣》開篇第一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通過一個青年和哲人的對話正式展開了對於阿德勒心理學的討論。
阿德勒不否認童年時期的影響,在他的那本書《自卑與超越》中的第一章節就說道:身體殘缺、被過於寵愛和被人忽視的孩子很容易被誤導的,他們經常形成錯誤的人生觀。
但是,他更重要的觀點是: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阿德勒的觀點是關注於當下的目的論,這種論調被許多人不喜歡和感覺不可思議,因為找藉口的原因就此消失了,剩下的就是面對自己內心的目的或是動機了,如脾氣壞不是因為以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可能就是因為你想吸引他人注意或是想得到更多的索求和關注。
這個目的論中並不反對過去,直接否認過去,在阿德勒看來: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過去的記憶)」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原因論與目的論
原因論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理解,正如弗洛伊德與榮格的決裂過程中,弗洛伊德就把當下的許多原因歸結於性壓抑或是童年的陰影,而榮格卻不這樣看,加上其他問題最終導致兩人的決裂。
比如說一個人自殺的原因是什麼?那一定是過去的種種錯,因為過去的種種影響到當下,而這些原因導致了最終結果。
在電影《萬箭穿心》中,當馬學武自殺時,這個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觀影的人很容易找到原因,是由於李寶莉的強勢,是由於她面對老公出軌後的不理智行為導致的。
但是她的閨蜜不這樣看,認為李寶莉所做的一切都沒問題,是她家的風水有問題,屬於萬箭穿心的格局,在此住當然不妙,才會事事不順了。
若聚焦目的論時,馬學武自殺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是面對生活的無奈,老婆的強勢自身無法反抗,那就通過自殺這個方式來控訴,言下之意,通過自殺這個目的來懲罰李寶莉,讓李寶莉活在痛苦中,所以馬學武的遺書中隻字未提李寶莉,就是要讓李寶莉知道是誰把他逼死的。
有原因有目的,但是對於人生來說,哪個最重要,馬學武的自殺到底是過往的原因還是他的目的傾嚮導致的?
若按阿德勒來看,原因倒是次要的,重要是目的是什麼?這個目的想要表達的意義是什麼。
原因論到目的論的轉變
從積極的人生考慮,目的論倒是有可取之處,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完全同意大師的觀點並且背誦下來,目的是為自我的人生進行指導並有選擇的吸收。
一隻杯中有半杯水,這是常規的描述,但是有人看到這個現象時說:唉,只剩下半杯水了;有的人說:真好,還有半杯水。不同的心態導致看到的主觀感受是不一樣的。
對於習慣於找藉口的人來說,從原因論轉變到目的論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是轉變的好處則在於:如何為當下作出指引,看向未來,而不僅僅回顧過去。沉迷於過去再感嘆現在,卻無從想做好現在,只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在《被討厭的勇氣》勇氣中列舉了一個經典案例:
有一天母親和女兒在大聲爭吵。正在這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喂喂?」慌忙拿起話筒的母親的聲音中依然帶有一絲怒氣。但是,打電話的人是女兒學校的班主任。意識到這一點後,母親的語氣馬上變得彬彬有禮了。就這樣,母親用客客氣氣的語氣交談了大約5分鐘之後掛了電話,接著又勃然變色,開始訓斥女兒。
按哲人的說法則是:這位母親並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大發雷霆,她只不過是為了用高聲震懾住女兒,進而使其聽自己的話才採用了憤怒這種情緒。
而常規理解,一定是某種原因導致了自己的憤怒,而從阿德勒來看,是你自我的目的導致了憤怒,一種是把過錯怪之於人(原因),一種是反求諸己(目的或動機),尋找自己的目的所在。
曾經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方面的案例,一個罪犯的家庭的兩兄弟,一個成年後變成了罪犯,另一個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當問到這種情況時,兩人最後都說了一句而人尋味的話:生在這個家庭中有什麼辦法呢?(前者說是因為這個家庭是犯罪的,所以他只能犯罪,而後者則表達生活在這個家庭中,要更加努力,然後才能得到幸福。)
一個兄弟是因為家庭犯罪,所以我犯罪是有理可查的,是有原因的,一個同樣的狀況,但是努力去改變,做好自己成就了現在,付出了許多努力就達到了正常人的生活。前者關注原因論,後者關注目的論,要追求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
你的選擇決定了你
本書第一章中有一句重點的話,正是哲人說的: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
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這句話也說明了為什麼這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勇氣也許每個人都有,但是直接去選擇勇氣,去改變自己卻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
從原因論看,過去決定了當下,若是從目的論來看,則不存在過去,當然不是否定過去,而是過去對於當下的選擇並不重要。
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和目的論有相似之處,就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
按沉沒成本的理解,當前決策的東西和過去的成本沒有關係,但實際上許多人對於當前的決策總是會糾結於過去,比如戀愛中的女人們想和男朋友分手時,哪怕已經從多方面表現出這個男朋友並不是理想的未來伴侶,總想著自己曾經付出了那麼多,還有的是自己已經是對方的人等等,結果選擇進入婚姻後卻是天天痛苦,也許最終以離婚收場,那麼當初的選擇又是為什麼?只因為沉沒成本太高,無法放下過去的成本罷了。
正如書中哲人說的:應該去做——這一簡單的課題擺在面前,但卻不斷地扯出各種「不能做的理由」,你難道不認為這是一種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嗎?
一個簡單的課題:選擇你認為正確的選擇,你的選擇決定了你。
最後,我們就可以反思這個問題了: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