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樂山寨,是一個隱藏在三江併流腹地、位於迪慶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高山峽谷中鮮為人知的小村莊。這是我第二次光臨這個山寨啦!
那天早上我們是從麗江自駕出發的,大約到下午15時許,才抵達了維西葉枝鎮同樂山寨腳下,或許是地處偏遠的原因,進寨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村道,需沿著山箐蜿蜒10幾公里,如果沒有人介紹或當地人引路的話,很少有人知道在村道盡頭還藏著一個如此美麗的地方!
山寨依水而居,溪水潺潺,還有一個看似剛建未用的水車。沿途是充滿了傈僳族特色的「明芥子煙鍋」太陽能路燈,記得那天在修村道,我們不得不中途棄車徒步而行。
大約走了20來分鐘的樣子,我們便到達了村外的觀景台。從觀景台遠眺山寨,整個村寨呈階梯狀分布在眼前,錯落有致的傈僳族特色「木楞房」與翠綠的棵棵核桃古樹交相輝映,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版畫定格在同樂山上。
在觀景台拍照留念稍作停留,我們便緩緩的順著蜿蜒崎嶇的小路一直往村寨方向走。從觀景台看山寨似乎很近,走起來實則遠,大夥都出了一身毛毛汗,才登上了海拔2900多米的山寨。
或許是山寨人與外界交往較少的緣故,村寨至今依然完全處於原生態。在這裡,您不必用太多的語言來表達,只要看看這些民居,就會沉醉在這原始的靜美里!
山寨依山而建,至今仍保留著傳統傈傈族建築格調——木楞房。房屋都是同一種風格、同一種房向、同一種顏色,不上漆、不用鐵釘,全用木頭做成,就連屋頂也是木板鋪就,上面均壓著大小不等的石頭用來固定。家家戶戶院落都用木柵欄相圍,房子一間挨著一間,從側面開門,遠觀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整個村莊顯得格外古樸非常漂亮,堪稱奇觀!
據當地一位老人介紹,他們從唐代開始,祖輩們依靠勤勞和智慧在這裡休養生息,寨中最古老的木屋已有200年歷史。
山寨之所以至今能夠保留著如此原始古樸的風貌的另一個原因,我想很大程度得益於2006年被列為雲南省傳統文化保護區暨同樂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2012年,被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中國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並得到了完整的傳承與保護。
同樂山寨還是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阿尺目刮」的發源地。或許是當地僳僳族人的生活與羊關係極為密切的緣故,家家戶戶門頭上都懸掛著山羊頭,至今,當地在一些重大節日還延續著意為「山羊歌舞」的「阿尺木刮」歌舞,模仿山羊的聲音和動作,體現遊牧生活中一些瑣事,他們世世代代用這種音樂舞蹈形式,向世人訴說著漫漫歷史長河中僳僳族的坎坷歷程,表達他們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那份純撲情感。
我們行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山寨小徑上,路兩旁都是褐色低矮的木柵欄圍成的院落,路上偶爾遇見幾位老人和留守兒童,還驚起了幾隻蹲在屋檐下打盹的土雞,在屋檐上飛來跳去,「咯咯咯」的叫個不停,它們用驚異的眼神盯著我們這伙不速之客的侵入......更顯得山寨格外冷清寂靜,很有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中描寫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份詩情畫意!
這個僅有一百多戶傈僳族人家的山寨四面環山,生態保護得很好,後山便是國家滇金絲猴的主要棲息地,也是著名的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
因村子處在高山陡坡上,莊稼主產最多的是玉米,近年來,還實施了電子商務進山寨示範項目,很多人家還種植了當歸、秦艽、木香、桔梗等藥材增加收入。
田野里還有村民在地里收割莊家,村中隱隱可見一面鮮艷的黨旗在迎風飄揚,平添了一份時代氣息。
我們來到村子中央小廣場,廣場上方建有傈僳族音節文字創始人哇忍波的塑像,廣場旁邊的「阿尺目刮」傳統展示館,您可以在展示廳隨著展館介紹去追尋傈僳族音節文字的創始人哇忍波的足跡。
18點左右,我們不得不離開山寨。這裡民風淳樸,人們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世無爭。木楞房不時飄出的裊裊炊煙會讓您產生遐想!
古樸的木楞房,潺潺的溪水......宛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更像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著的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書中描寫的一樣的人間仙境!這裡的一草一木無不讓我流連忘返!一瞬間竟忘卻了城市的喧囂與旅途的疲憊,我突發奇想萌生念頭:明年還來同樂山寨,再來探尋哇忍波的足跡......
永勝縣三川鎮人,研究生學歷,黨員。曾任永北鎮副鎮長、黨委副書記、鎮長,梁官鎮黨委書記,三川鎮副處級黨委書記等職。現任麗江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市國防動員委員會國民經濟動員辦專職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