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這是振奮人心的減貧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有1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2671個貧困村退出,29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告別貧困,開啟嶄新生活。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黨的十八大以來,4600萬贛鄱兒女始終銘記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厚愛,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全力以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書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反貧困鬥爭時代答卷。
讓老區人民早日過上幸福生活
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村民孫觀發家最近很是熱鬧,經常有人到他家做客。大家一進門,就能看見習近平總書記到訪他家的照片和「光榮脫貧證」。5月20日,在贛州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潭頭村,同孫觀發等鄉親親切話脫貧。
習近平到潭頭村看望老區群眾
受益於精準扶貧政策,2017年,孫觀發與村裡94戶貧困戶一起實現脫貧,他家的土坯房變小洋樓,屋頂裝上了光伏發電板,去年全家收入逾7萬元。
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孫觀發臉上,也洋溢在贛南老區人民的心中。
早在2012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直接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贛南這片紅土地送來了實實在在的好政策。這意味著在黨中央打響脫貧攻堅戰之前,贛南乃至全省獲得了寶貴的兩年多時間,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真金白銀的投入,推動著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江西任務十分艱巨。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前,全省有54個原中央蘇區縣、17個羅霄山片區縣、25個貧困縣,特別是有2900個貧困村和269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截至2013年末,全省還有346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9.21%。
江西,是我們黨早期開闢革命根據地的地方,是萬里長征的出發地,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片紅土地,始終得到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眷顧。
201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井岡山看望慰問貧困群眾時指出:「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特彆強調:「著力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讓老區人民早日過上幸福生活。」
殷殷囑託,重如千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揭示了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和關鍵所在,為全省脫貧攻堅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給老區人民極大鼓舞和溫暖。
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
大余縣內良鄉白井村位置偏僻,村民以前靠種植毛竹和外出務工為生,如今,村裡搞起鄉村旅遊,遊客絡繹不絕;黃酒釀製基地蒸蒸日上,貧困戶入股分紅。整村脫貧的白井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推進,全力做好「時代之問」的脫貧攻堅答卷。
我省建立起由省委書記、省長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雙組長」制,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直接抓、部門行業合力扶、扶貧單位傾心幫、駐村幹部和基層黨員幹部結對包的攻堅格局,同時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各負其責的脫貧攻堅推進機制;堅持精準方略,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實現高質量、確保可持續」總要求,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精心謀劃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危舊房改造、村莊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十大扶貧工程,讓貧困群眾收穫更多幸福感。
在脫貧攻堅的實踐探索中,我省從實際出發,走出了一條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補短板和促長效同步推進的新路子,探索了一批可借鑑、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做法。
產業扶貧「換窮業」。按照「選准一項主導產業、打造一個龍頭、設立一筆扶持資金、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的「五個一」模式,建立村幹部與能人帶頭領辦、村黨員主動參與、村民自願參與、貧困群眾統籌參與的產業扶貧合作機制,長短結合、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教育扶貧「斷窮根」。在全國首創學生資助工作學校校長與鄉鎮屬地雙負責制,全省1531個鄉鎮(街道)、7583所義務教育學校簽訂了責任狀,狠抓教育扶貧、精準資助,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精神扶貧「添動力」。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勤、扶德相結合,探索建立「增收激勵法」「積分換物品愛心超市」,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內生動力。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反貧困鬥爭中,全省上下盡銳出戰、越戰越勇,朝著在全面打贏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戰上作示範的目標,不斷衝刺。
全省脫貧實效和質量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盛夏的陽光照射在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小組後山「烈士林」,由17位烈士長征出發前夕親手栽下的17棵「信念樹」蒼翠挺拔。八旬老人華崇祁來到父親栽下的「信念樹」前,深深鞠了一躬:「您和先輩們的鮮血沒有白流,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啦!」
2018年7月,華屋村1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年人均純收入由2230元增長到1.13萬元,大棚水果蔬菜、紅色旅遊、農產品加工蓬勃興起。
2017年2月26日,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經嚴格評估,2016年井岡山綜合測算貧困發生率為1.6%,低於2%的貧困縣退出標準,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之際,井岡山人民以這樣的成績告慰歷史、告慰先烈。
井岡山神山村
贛鄱大地上,上千個貧困村莊正經歷著華屋村式的華麗轉身,數百萬貧困人口的生活正像井岡山人民一樣發生著質的變化。截至2018年底,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至50.9萬,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8%,貧困地區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持續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升,貧困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全省脫貧實效和質量進入歷史最好時期。
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前,我省正把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羅霄山片區、鄱陽湖濱湖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聚焦重點貧困村,在脫貧攻堅新增資金、項目、舉措上繼續予以傾斜,集中優勢兵力攻堅,確保實現「40萬貧困人口脫貧、7個省定貧困縣達到摘帽條件、剩餘38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的年度目標任務。同時,嚴格落實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四不摘」要求,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強化風險防範,加強返貧監測,完善動態管理,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把繼續脫貧攻堅與防止返貧相結合,把打贏「攻堅戰」與打好「保衛戰」相結合,紮實做好已有脫貧成果鞏固提升工作,修好防止返貧的「防禦工事」,築起鞏固脫貧成果的「銅牆鐵壁」,築牢高質量脫貧、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穿越承載榮光和熱血的時空,在決勝同步全面小康的征途上,江西這片紅土聖地上的幹部群眾砥礪前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我們相信,消除貧困這一歷史性的跨越,必將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實現!
來源:江西日報,記者鄭穎
編輯:萬洋 實習生:吳婉怡
編審:李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tyAPGwB8g2yegNDzs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