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同事琳姐昨天跟我講起她舅媽的一個故事,給了我寫這篇文章的靈感。
她舅媽大概快40歲才要的兒子,可以說生出來十分不容易,如今孩子已經上三年級了,在家裡跟個"小霸王"似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早上起床就馬上有人幫著穿衣服,都三年級了,吃飯還要爸媽喂。
但是有一天媽媽不舒服躺在床上,提醒孩子起床穿衣服,孩子就鬧脾氣不起來了:"你今天怎麼沒幫我穿衣服,我怎麼起床啊?"表情滿是有恃無恐,這才讓媽媽徹底發現了問題。
其實生活中像這樣的家庭情形實在司空見慣,父母"太勤快",反而孩子"越來越懶",家長真正應該做的,是學會"偷點懶"。
|"勤快父母"容易養出啃老的娃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我們總是提倡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但是做過了頭就會變成大包大攬,寸步不離,效果其實未必好。
許多案例和事實都告訴我們:勤快父母反而會養出啃老的娃,而獨立自信的孩子背後卻有一個"懶"媽媽。
在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都挺好》里,蘇家老二蘇明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啃老族,他沒工作,但每次都打著借錢的名號往家裡拿錢,但一次也沒有還。他卻認為自己在家陪老人是一種孝順。
而媽媽也很樂意給孩子花錢,將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馬上拱手給孩子。
這不就是父母勤快,孩子懶惰的一個例子嗎?
為什麼孩子越養越懶,日本作家林成之在他所著的《影響大腦的7個壞習慣》中提到,人的大腦在信息流動的過程中,有一個部分是專門進行自我獎勵的,人只有在主動性的驅使下,才會使大腦的"自我報酬神經群"活動,反之,則會阻礙這一神經群,影響大腦的活動狀態。
過於勤快的家長們不知不覺就養成了孩子的惰性,卻仍認為自己給了孩子最好的愛,孩子應該會更孝順自己,但結果卻養出了一群啃老族。
就像在生活中,如果有人為我們包辦打理好了一切事物,久而久之,我們也會心安理得地將其當做理所當然,而如果有一天那個人不這麼做了,我們會疑惑、難過甚至生氣。
教育孩子也是同理,不要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因為你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當孩子進入社會時,他們脫離了父母的庇護,只會因為不適應社會而被淘汰。
|父母越發勤快,孩子只會越養越糟
父母過度勤快對孩子的影響有害無利。
- 容易導致孩子思想單一,失去創造力
家長的過度勤快還體現在"干涉孩子思考"的層面上。
比如孩子接到老師布置的作業:畫一個你心中的城堡。過度勤快的家長看孩子苦思冥想,馬上就在網上找好了城堡圖,讓孩子照著畫,或者直接把孩子的畫紙拿過來"唰唰"畫完,然後還要自鳴得意地問孩子一句:"媽媽厲害嗎?"
但其實孩子心裡已經構思好了一個別樣另類的城堡,但被這麼一干涉,只能照著媽媽的意願畫。
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思維惰性,看著作業很久卻不動筆,等著父母幫忙寫,一遇到問題也是馬上求助他人,自己卻想都不想,導致孩子思想是單一的。
- 孩子失去自理能力
我看過周圍的家庭,有一家的孩子直至初三了,仍不會自己繫鞋帶,每次出門前母親都讓孩子站好,然後蹲下來給孩子系好鞋帶。
這個孩子初中住宿之後很多事情都不會做,面臨要自己洗衣服、鋪床、洗碗,孩子的心裡越來越焦慮和自卑,加上中考臨近,壓力倍增,最後在中考前患了抑鬱症,住院了。
所以,當我們準備動手幫孩子時,停下來,想一想是否有必要,不要讓孩子失去基本的自理能力。
- 孩子經受不起打擊
當孩子把家長的勤快和照顧當做理所當然時,他們也會忘卻感恩,自然而然地接受家長對他的好,並且覺得是應該的。
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父母馬上出來幫著解決,這會讓孩子失去受挫能力,他們慢慢會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沒有失敗經驗,一遇到困難就只會躲閃逃避,經受不住任何打擊。
家長的過度勤快,長此以往,會變成孩子的"毒藥",讓孩子越變越糟。
|學會做一個"三懶"父母,放手讓孩子獨立
1)"懶"父母不包辦
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經常在網上看到這類的新聞:因為媽媽太"勤快",高中生居然連面都不會拌!
讓孩子提高自理能力,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就要狠下心不能幫!
- "勤勞"父母這麼做:
其實每個寶寶在一二歲的時候就有想自己吃飯的興趣,但父母卻會說:"你吃得到處都是,還是媽媽喂你吧。"
"你還小,不會吃。"
於是就一口飯一口飯地喂。
有時候孩子吃飯慢了,家長一著急就直接喂,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
- "懶"父母這麼做:
"寶寶會自己吃飯了,好棒啊。"
"媽媽幫你把碗拿低一點,你試著用勺子舀。"
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從不包辦孩子生活做起。
2)"懶"父母不干涉
鍛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在拼七巧板,最後一塊怎麼也拼不出來了,他轉身向你求助。
- "勤快"父母這麼做:
馬上將孩子的七巧板拿過來搗鼓,三下兩下就拼好了拿給孩子,讓孩子仔細看。
- "懶"父母這麼做:
先講孩子的七巧板拿過來看一會,然後提示引導孩子拼好。
"你看這個形狀像什麼?"
"你觀察一下它的頂部。"
"再試著轉一轉?你再自己思考一下。"
不動手幫孩子直接完成,就算是花時間,也讓孩子自己動手,給孩子思考的過程和空間。
"勤勞"父母總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別怕,有我在。
但有時候,這一句話也並不是太完美。漸漸地,孩子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想著反正有爸媽在,一切指等著爸媽替自己出主意,想辦法。
而"懶"父母面對孩子的求助,並不會表示太多,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找尋答案。
3)"懶"父母不嘮叨
增強孩子的自覺協調能力。
有時候看孩子作業不寫,玩具玩了也不收拾,躺在沙發上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機,而時間已經快到睡覺時間。
- "勤勞"父母這麼做:
一下子怒從中來:"你怎麼還沒寫作業?知道已經快到睡覺時間嗎?"
"怎麼又在看電視?"
如果孩子不理睬,他們就開始收拾了,一邊收拾還一邊喋喋不休地嘮叨,孩子只好不情願地關了電視,這時父母也快收拾好了,孩子就悻悻地上床了。
- "懶"父母這麼做:
不會一直嘮叨,反正孩子也是左耳進右耳出,聽多了還會產生叛逆心理,他們會說:"你可以再看十分鐘,十分鐘之後把玩具收拾好,作業寫完。"
給孩子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解決方案,讓孩子意識到不能自己想做什麼做什麼,一切要有規矩。
"懶"父母並不是要家長什麼也不做,而是要懂得什麼時候做多什麼時候做少,大多時候要懂得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培養孩子的自主思維和自理能力,讓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長。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