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誰哄曹操稱帝他都拒絕?實在是因為他太聰明了!袁術就不行

2019-09-17     說三國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

ID:shuosanguo

為何三國時的曹操至死不敢稱帝?真的是火候沒到!

曹操作為三國的主要人物,憑藉著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董卓死後,曹操接納謀士荀彧的意見,迎接漢獻帝至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自此,曹操依靠天子這張王牌,曹操在政治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開始了他爭霸三國的霸業。

但在此期間,曹操可以說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甚至只要他願意,無論是群臣還是漢獻帝都只能同意他的取而代之。但整整 25年之內,曹操稱魏王,但始終沒走那最後一步,究竟為何?

第一,從名聲考慮,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曹操憑藉著「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是以朝廷的名義行曹魏之事。雖然曹操竭力宣稱自己是奉天子詔,但天子權力被架空,卻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孫權、劉備早已唾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並不懼怕這種責罵,因為當時天下分裂,群雄並起,相互之間的責罵和攻訐本屬正常,曹操同樣以亂臣逆賊的名義指責他們,他所懼怕的乃是留下歷史的罵名,那可是有口難辯、影響深遠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隨便僭越稱帝。

「天下咸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魏氏春秋》

從這一段曹操與夏侯惇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曹操還是想作為一個漢臣被記錄於歷史之上。至於稱帝之事,就交給他的後人了。當然,他兒子曹丕並沒有讓他失望。而在千年之後,曹操的這一舉動也是得到了不少的讚譽。

相反的例子就是袁術,在獲得了玉璽之後沒多久,那顆稱帝的心就蠢蠢欲動起來。在他還未稱帝之時,袁氏四世三公,受人敬仰。而他稱帝之後,就成為了天下人人慾得而誅之的對象。從而最終在曹操,孫策,劉備的聯合打擊下敗亡。從這一點來說,袁術給曹操打了預防針。

第二,從當時形勢來看,曹操還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當時曹操已經取得漢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還是局限在中國北方,南方仍有劉備與孫權兩股勢力割據,國家還未統一,天下並不太平。曹操作為漢臣,此時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不復存在,陷於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引起曹操陣營內部新一輪的軍閥割據。這樣的局面對於曹操來說風險太大,這一點,曹操非常清楚。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魏略》

孫權上書稱臣,順道勸曹操稱帝。而曹操的反應也十分明確:這貨是要坑我啊!他深知這一步會帶來的後果。

而在曹操稱魏王后,以荀彧為首的士族集團也開始了各種反對的聲音。這也讓曹操意識到了除了外部環境不允許之外,自己陣營內部依然有著強大的漢臣群體。只有這些人真正願意奉己為帝,那一切都有機會。事實證明,直到曹丕才通過九品中正制,實現了曹氏與士族集團利益交換。最終才能夠成功稱帝。

總體來說,曹操在稱帝這件事上處理得非常聰明,他以丞相的名義做了應該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維持了漢王朝的統治,在實際上實現了自己的野心和慾望,既讓劉備、孫權抓不住把柄,又為自己的兒子日後稱帝準備了條件。而他這個周文王,實至名歸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h-dc20BJleJMoPMNl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