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彈炸月球和獵戶座飛船,曾經陷入癲狂的科學計劃,到底多癲狂?

2019-12-17   科學信仰


科學推動人類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然而科學的發展就如同人類文明在其它方面的發展過程一樣,有發展期,有後退期,有躍進期,有停滯期,也有癲狂期。由於科學獨特的屬性,科學的癲狂期會展現出巨大的衝擊,然而身在那一時期的人類卻並不會意識到這種衝擊,反而會感覺一切都是正常的,而現在再來看,這種癲狂簡直令人不寒而慄。

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之下,美國科學家曾經提出過一個名為「A119計劃」的科學計劃書,這個計劃書的全稱為「月球探索飛行研究」,計劃的名字溫和而典雅,但計劃確實恐怖而癲狂的。因為這個計劃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核彈炸月球」。為什麼要計劃用核彈炸月球呢?這還要從頭說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時期。

但爭鬥是無處不在的,人類之間的爭鬥由戰爭變為了國力上的競爭,而在這場競爭就被稱之為冷戰。冷戰的一個核心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此時的人類已經不再滿足以地球上的你爭我奪,轉而將目光瞄準了太空。

當時,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還處於一片空白,而在1957年,前蘇聯發射升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不久第二顆又再次成功發射,表面上看起來,前蘇聯已經在太空探索這條賽道上遙遙領先。此時美國再做相同的事情,也只能是屈居第二,若想翻盤,成功實現反超,就必須要做出一些驚人之舉才行,於是就有了這個「A119計劃」,也就是核彈炸月球。


A119計劃絕對不是開玩笑,因為當時很多著名的物理和天文學家都加入到了這項計劃之中,其中甚至有著名的航天科學家卡爾·薩根。

那麼為什麼要用核彈炸月球呢?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目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展現國家的科技實力。同時也是為了告訴大家,如果有人率先占領月球建造基地,我們也是有能力對月球實施打擊的。在當時的環境之下,人類對於月球的了解還十分有限,人類對於月球的所有認知全部來源於望遠鏡的觀測。

有核彈打擊月球會帶來何種未知的風險,根本不能確定。但A119計劃還是被堅定不移地推進著。最終之所以沒有真的付諸實施,原因在於科學家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用核彈炸月球,可能誰也看不到。


月球上沒有大氣,核彈爆炸後並不會出現標誌性的蘑菇雲。

所以核彈在月球上爆炸的過程,人類可能根本看不到,而至於核彈打擊之後所留下的大坑,也與月球上多如牛毛的隕石坑差別不大,所以這些計劃可能根本起不到預想的震撼效果,還是不要勞民傷財為好。

在那一時期,核彈可以說是人類最高的科學傑作之一,所以很多計劃都少不了核彈的影子,在A119核彈炸月球計劃擱淺之後,一項新的計劃產生了,那就是獵戶座飛船計劃。獵戶座飛船是一艘想像之中的宇宙飛船,而且是一艘核動力飛船,不過它和我們通常所知的核動力並不相同。


獵戶座飛船的設想並不是使用核能來作為動力,而是直接把核彈作為動力。

簡單來講,就是在一艘宇宙飛船上搭載大量的核彈,然後通過連續投擲核彈將自己推向太空。著名的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參與了這項計劃,沒錯,就是提出了戴森球設想的那個戴森。這項計劃起初得到了大力的支持,也最終給出了設計方案,只是根據該方案,獵戶座飛船每十秒鐘就要引爆一顆核彈,還沒有衝出大氣層,數十顆核彈就用完了。

當然,阻礙這項計劃的關鍵並不是錢,而是幾十克核彈造成的污染是難以估量的,而且大氣之中的核污染物會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後果不堪設想,所以獵戶座飛船項目最終也被否定了。無論是A119計劃,還是獵戶座飛船,都充分體現了在特殊的環境下人類科學發展的癲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