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長江、渤海排污口,告別「邊污染邊治理」

2020-01-18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一個水域,每一個排污口,有多少個排污口,它們的排放狀況又是如何,必須是一本明白帳。

作者 |於平

日前,從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傳出消息,生態環境部已全面完成長江流域2.4萬公里岸線、環渤海3600公里岸線及沿岸2公里區域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其中,長江入河排污口6萬多、渤海入海排污口近1.9萬個,與之前地方掌握的排污口數量相比,分別增加約30倍和25倍。

根據之前媒體報道,環保部門對於長江、渤海排污口的排查,可謂規模空前,動用了龐大的人力物力。空中有衛星遙感與無人機航測,地面有專人逐一現場核查,撒下天羅地網,每個疑似點位,是否屬於排污口,是什麼性質的排污口,污染來源是什麼,都一一記錄在案,確保「有口皆查、應查盡查」。

小小排污口,如今走上了環保攻堅的最前線,當然其來有自。

排污口雖小,數量卻不小,它們堪稱江河湖海污染治理的關鍵。道理其實很簡單,污染的治理,首先要摸清的是「底數」,而連通水域和陸地的排污口,正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底數」。必須摸清了這一底數,治理措施的制定才能有的放矢,屬地監管責任的才能真正落地。

一直以來,無論長江還是渤海,從國家到地方,投入了巨額資金,進行污染的治理。雖然也取得了不少效果,但總體上,污染的情勢依然嚴峻。污染物排放總量高居不下,一些重點海(流)域環境質量不僅難以根本扭轉,常常陷入污染和治理的反覆。

究其原因,與排污口「底數」不清有莫大關係。從此次排查的結果看,長江入河排污口6萬多、渤海入海排污口近1.9萬個,與之前地方掌握的排污口數量相比,分別增加約30倍和25倍。這就是說,此前無論長江還是渤海,絕大部分排污口基本處於隱身或者無主的狀態,一邊花大力氣治污,一邊排污卻處於失控的狀態,如此「邊污染邊治理」,也難怪水質始終難以全面改善。

這不只是長江或渤海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水污染的治理,普遍存在著類似的尷尬,那就是重視末端的治理,忽視前段的基礎性調查和統計。一些治污行動或工程因此總是倉促上馬,雖然看似大陣仗,糜費資金更是無數,但往往總是事倍功半。

治污,其實是個精細活。江河湖海的污染治理,不僅要清楚污染物是什麼,更要清楚污染的來源是什麼。一個水域,每一個排污口,有多少個排污口,它們的排放狀況又是如何,必須是一本明白帳。環保部門不能等到民眾舉報或者污染事件發生後,才恍然大悟發現某個排污口的「潛伏」,而應事先做足功夫,為每一個排污口建立詳細的檔案,開展監測溯源,制定整治方案,嚴把污染的入口關。

長江、渤海排污口終於摸清,總數近8萬個排污口,未來該怎麼辦?期待相關部門儘快公布相關排污口名錄,以及每一個排污口的具體的治理方案和責任方。而長江、渤海排污口的排查,也應成為中國未來水污染治理的一個示範。治污攻堅,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摸清排污口數量以及污染源家底,告別「邊污染邊治理」,如此才能走出無休無止的治污拉鋸戰。

※ 編輯|程仕才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SfEtm8B8wMrh2Liv7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