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極簡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是一部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進行黨史國史教育的優秀著作,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本書被中宣部評為「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入選中國好書2019年8月榜單。本書作者陳晉,迎難而上,獨闢蹊徑。他打破傳統述史的既定模式,採用年度紀事的寫作策略,從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寫起,逐年一一道來,一幅幅的歷史場景,讓人身臨其境。與此同時,作者頗費心思,為每一個年度找出主題詞,用它來串起這一年的大事小情。這些主題詞,像一個個的腳印,連起來就成了我們觀察和認知新中國成立70年的一條個性獨特的路徑。
《新中國極簡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極簡史。全書以編年體為形式,以年份主題詞為著眼點,以講故事、述歷史為敘述方式,全景式描繪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偉大曆程。
書中突出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偉大功績,生動展現了70年來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尤其是對近七年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給予了濃墨重彩的描寫,運用大量鮮活生動的事例和細節,印證和說明新中國建設、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歷史必然。
述史的關鍵處,在於態度。用什麼樣的價值評價體系來講述歷史,至關重要。新中國70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70年,是時代不斷進步、社會不斷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不斷提升的70年,是充滿艱辛坎坷而又滿懷自信、不懈奮鬥的70年。這是本書的基本態度。
饒有興味的是,本書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它把這樣的態度深藏在了書中的字裡行間。作者力避空泛膚廓的議論和評斷,而是讓細節和故事走上前台,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去印證和說明新中國建設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歷史必然。這充分顯示了作者在歷史敘事上的理性和耐心、對讀者的信任和尊重,也體現出作者強烈的寫作自信。
1949年主題詞:「和歷史約會」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和歷史約會的人們,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時的經典畫面,後來反覆在影視作品裡出現,我們已不陌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時候,一部叫《新中國》的電視紀錄片配著這些畫面有這樣的解說:「九州方圓,華夏風雲,都匯聚到這個地方。千載歲月,百年奮鬥,才迎來了這個時刻。曾經滄海,大浪淘沙,歷史的洪流選擇了這些人物。」那時候的中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特別的舉動。
半個世紀前,「戊戌變法」領袖梁啟超的兒子梁思禮,那天正在回國途中的一艘叫「克利夫蘭總統號」的海船上。他後來回憶說:「因為我是學無線電的,有一個比較好的收音機。那會兒已經知道,10月1日要宣布成立新中國,我就爬到比較高的地方,把天線接上,然後聽廣播。聽到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啦!還聽到新中國的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船上所有進步同學都歡欣鼓舞,就說應該開個慶祝會。當時只聽到國旗是五星紅旗,但五個星到底是怎麼個放法,誰也不知道,只好根據我們自己的想像,拿一塊紅布,然後剪了五顆星,也知道有一個大星,四個小星,結果就把一個大星放在中央,然後四個小星放在四個角,這就是我們當時心目中的五星紅旗。當時的新中國,像一個巨大的磁鐵吸引著我們這些國外的遊子。」
湊巧的是,10月1日那天,被國民黨關在重慶渣滓洞的革命志士,也按自己的想像,做了一面五星紅旗,以此來慶祝新中國的誕生。不到兩個月,他們犧牲了,倒在了新中國的門檻。
1950年主題詞:「告別」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民並肩戰鬥,抗擊美國侵略者
書中娓娓道來在這一年裡新社會與舊社會的諸多「告別」。臨到篇尾,作者筆鋒一轉,這樣寫道:「當然,這也是一場艱難的告別,告別故土的志願軍官兵,許多人再也沒有回來,其中就有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他在跨過鴨綠江一個多月後便犧牲了,沒有活到1951年。」
在寫到1953年時,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在這年召開的全國婦女大會上,毛澤東見到了用身體堵槍眼的黃繼光烈士的母親鄧芳芝。一位是父親,一位是母親;一位是領袖,一位是農村老大娘,他們都在朝鮮戰場上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他們承受著共同的悲傷,也擁有共同的驕傲。」
1963年主題詞:「典型」
1963年3月2日,《中國青年》雜誌首次將雷鋒作為封面人物刊出
這一年出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著實不少。
新中國成立後最大的人格典型雷鋒,就是從 1963 年起成為「時代楷模」的。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後,報上還發表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主要領導為他寫的題詞。隨即,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
22歲的瀋陽軍區工程兵某團運輸連四班班長雷鋒,1962年在施工時因一根電線桿子猝然砸下而殉職。此前他普普通通地生活著、工作著,就是他的死,也是那樣的偶然和平凡,似乎難尋出大英雄身上常常見到的氣壯山河的悲壯色彩。
他的名字卻家喻戶曉,原因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做了許多平凡的好事。比如,工作上的事情,他總是帶頭去做;幫助戰友學習,義務當少先隊的校外輔導員;在火車上幫扶老人,有人中途丟了車票,他就自己掏錢幫她買;哪裡受了災就匿名寄錢去援助,戰友的父親生病,則用戰友的名字寄錢幫助……
他做好事從不對人說,有人覺得比較傻,他就在日記中寫道:「如果說這就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這樣的傻子的。革命需要這樣的傻子,建設也需要這樣的傻子。」詩人賀敬之這年發表的長詩《雷鋒之歌》,影響很大。在很長的時間裡,全國每年3月都要普遍開展「學雷鋒活動」。人們說,雷鋒實際上是時代陽光照耀下呈現出來的典型人格氣象。
1981年主題詞:「多彩時節」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隊員在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中,第一次登上世界冠軍的領獎台
改革節奏,人民生活、社會面貌,迎來目不暇接的變化和新奇。
隨著電視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庭,茶餘飯後有了更多的話題。1981年4月,人們看到了中國桌球隊在南斯拉夫舉行的第36屆世界桌球錦標賽上,包攬了全部七項世界冠軍。於是開玩笑說,中國隊應該拆分成兩個隊來打才有意思。
同年6月,中國女子排球隊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中,七戰七捷,獲得世界冠軍。郎平、孫晉芳、張蓉芳這些名字幾乎家喻戶曉。
隨後舉行的十佳運動員評選,讓中國社會再次擁有了自己的體育明星。
1981 年到1986年,中國女排創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成為整個八十年代中國社會極為激動人心的事件。據當時報道,全國各條戰線都掀起向中國女排學習的熱潮,還概括出了「女排精神」,其核心內容就是「拼搏」二字。
1998年主題詞:「掌握命運」
1998 年,九江城防堤決口後,人民解放軍及武警官兵、 公安幹警立即趕赴現場,投入搶險
這一年最能體現掌握自己命運的大事,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上一年,中央決定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力爭在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一決策大大加快了國有企業資產重組、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一個新的詞彙在媒體上頻繁出現——下崗。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上海申新紡織九廠,做出壓錠限產的痛苦選擇,率先邁開這艱難一步。在報廢回爐的紡織設備中,有的甚至是六七十年前製造的。一錘砸下去,廠里的工人心裡都清楚,砸掉的將是他們的飯碗,砸出來的將是兩個令人不安的漢字:下崗!申新九廠有3000 多名職工離開了工作崗位。在全國,這年的下崗職工累計達 1000 萬人之多。
為了國企涅槃,幾乎整整一代國企職工付出了代價。下崗之初承受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落差,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劉歡這年的歌曲《從頭再來》,唱出了無數下崗工人的心聲。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通過政府開設的轉崗培訓和再就業通道,轉變就業觀念,重新鼓起勇氣,去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下崗潮奔來時,洪水潮也來湊熱鬧了。
1998年,長江流域以及松花江、嫩江流域夏天發生特大洪水。30 多萬軍人投入抗洪第一線,這是和平時期中國軍隊規模最大的一次集結。一隊隊穿著橘紅色救生衣、扛著沙袋或駕駛衝鋒舟沖入洪水的軍人形象,直觀地詮釋了「人民子弟兵」的內涵。封堵九江決口、保衛荊江大堤、會戰武漢三鎮、保衛大慶油田和東北重鎮哈爾濱,軍民們為保衛家園的奮戰身影,被媒體忠實記錄下來,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這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洪水,再一次考驗了決心掌握自己命運的中國人。
洪水過後,凸顯出來的是豪氣沖天的四個大字——「萬眾一心」。
2012年主題詞:「正能量」
隨著英國心理學家理察·懷斯曼寫的《正能量》中譯本出版,「正能量」一詞忽如一夜春風來,迅速流行,被評為 2012 年十大網絡流行語之首。
2012年9月25日,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正式交付海軍。圖為2012年5月,中國海軍航母 平台正在進行試航
有三件將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正能量的大事,成為 2012 年就要結束時甩出的精彩「豹尾」。
一是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社會廣泛熱議和真切回應。這句話傳遞了共識、凝聚了人心,讓整個社會知所趨赴,充滿信心地去創造未來。
一是明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30多年的改革進入攻堅區和深水區的時候,這樣的宣示,意味著新一輪改革即將再出發。
一是制定出了「八項規定」。要求改進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活動,切實改進會風;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規範出訪活動;改進警衛工作;改進新聞報道;嚴格文稿發表;厲行勤儉節約,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規定等。每項規定都很實在具體,都從中央做起。接下來,就像人們親身體驗到的那樣,「八項規定」層層細化,層層落實,幾乎成為所有領導幹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代名詞」。
12月,經過網民推薦、專家評審、網絡票選,「夢」被評為年度國內第一字。有人說,一個國家處於上升期的標誌之一,是這個國家開始打造她的追「夢」能力,它的國民開始自信地談論和確定自己的夢想。這樣的情境,何嘗不是一種持久發力的正能量呢?
「中國夢」的能量在當下,也在未來;在明處,也在人心。
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我們都是新中國70年來的見證者、參與者。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都裝著新中國的歷史。以一己之力,用不到20萬字的篇幅,完成對新中國70年的歷史表述,可謂「極簡」;相形之下,所應具備的視野和高度、理智和情感、功力和視角,不免讓人興嘆,寫好新中國70年歷史,難度可想而知。
就如作者陳晉所說:「在路上,就有風景,也有坎坷。有能力的人走得快,能帶來驕傲;有定力的人走得遠,能實現目標;更重要的是,只要路走對了,誰都不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