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隱憂 唯新唯變

2020-02-25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中宣部印刷發行局調研組

上海鍾書閣通過淘寶直播發起「無人書店」活動。

鍾書閣 供圖

湖北新華書店通過線上平台發起「春節在家讀好書」活動,邀請優質專家在線與讀者分享閱讀。

湖北新華書店 供圖

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實體書店因防控疫情而暫停營業,這是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重要措施。疫情暴發後,中宣部印刷發行局下發通知,指導各地對今年前兩個月出版物發行單位,特別是實體書店經營情況進行全面調查,以研究制定應對疫情、網絡閱讀、彌補損失的措施辦法。相關單位迅速通過網絡問卷、線上採訪等方式,分析疫情對實體書店的影響,探討應對舉措和發展思路。

現實 熬過疫情閉店期

實體書店作為微利服務行業,受此次疫情衝擊較為嚴重,收入下滑、功能弱化、人員流失等問題凸顯。

營業收入大幅下滑。據統計,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占比達90.7%,且大部分小微實體書店網上運營能力不強,基本未形成渠道傳播力,營業收入下滑不可避免。停業期間,許多中小型書店需要承擔高額的店面租金、物業費用和員工薪酬,並產生圖書積壓、貨款賒欠等一系列問題。即使恢復營業,經營預期也不樂觀,43.7%的書店表示上半年營業收入將下降50%以上。

文化服務功能弱化。實體書店作為傳統文化經營場所,需要大量的人氣聚集,需要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來推動消費。受疫情影響,不少讀者對公共場所集會感到恐懼,很難到實體書店參加活動和購書消費,其承載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進一步弱化。寒假、春節、開學,本是實體書店開展文化經營活動的3個熱點時段,但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舉辦的活動寥寥無幾,開學也一再延期。調研顯示,讀者到實體書店消費的心理恢復期至少要2—3個月。沒有圖書,讀者感覺迷茫;沒有讀者,書店感覺孤單;而沒有書店,城市感覺清冷。

顧客和員工流失。受疫情持續影響,以往選擇去實體書店購書的顧客不得不選擇線上購書或閱讀電子書,導致原有顧客大量流失,對實體書店造成較大衝擊。同時,各地響應政府疫情防控要求,主動採取了一系列自治性封閉措施,客觀上影響人員流動。預計疫情期間及疫情結束後的一個時期內,經營困難的書店將面臨裁撤人員、壓縮成本的現實考量,收入降低等因素也會對員工心態造成影響,可能導致優秀員工流失。

應對 自救他援共施策

在疫情緊迫的形勢之下,需要書店自身、出版單位和管理部門等各方共同施策,幫助實體書店渡過難關。

實體書店積極自救。據了解,針對疫情形勢,萬達、華潤、新城、龍湖等國內著名商業地產企業紛紛對旗下商業綜合體的租金進行部分優惠或減免,但由於租賃物業來源多元化,部分實體書店可能無法直接得到優惠。因此,需要書店主動聯繫溝通,爭取租金優惠或減免。有條件的書店要積極開展網上售書業務,力爭做到快遞不停、服務不停。此外,書店還要提前設計疫情後的經營規劃,找准經營突破點,儘可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出版行業伸出援手。受疫情影響,網絡發行平台作用相對突出,實體渠道圖書銷售下滑預計還將持續一段時間。2019年,中宣部印刷發行局加強與噹噹、京東、阿里、拼多多等圖書電商的溝通,推動電商企業逐步規範網絡圖書銷售行為,避免惡性價格戰。實體書店是出版發行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建議發揮出版、發行等行業協會作用,引導出版單位在圖書供貨、回款帳期等方面為實體書店提供必要便利,統籌2020年新出版圖書網上網下銷售,設定合理的網絡銷售指導價,協調各電商平台共同執行,與實體書店攜手共渡難關。

主管部門大力扶持。全國12萬家發行單位中,中小實體書店占據大多數,現金流不足可能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從房租、稅收、信貸、穩崗等方面出台了應對疫情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各地主管部門要加強協調、爭取支持,將扶持政策用在刀刃上,重點開展應急救急和靶向式、「點穴式」扶持。比如,對書店在租金、人工費用等方面給予貼租、貼補;加大政府採購服務力度,通過發放消費券等形式,引導群眾到實體書店購書消費;爭取低息、無息或貼息貸款用於書店資金周轉等。

反思 不是圖書搬運工

儘管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衝擊,但也倒逼書店開始自我反思,加快調整經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在服務方式上,堅持場所與社群相結合。對實體書店來說,實體是根本,場地是基礎,讀者是上帝。目前,不少實體書店仍然沿襲傳統的「開店賣貨」方式,依託單一經營場所為書找讀者,充當圖書搬運工和陳列商的角色。疫情之下,這種場所式服務必然受到衝擊。而有些書店則依託會員制,通過社群維繫等方式構建書店與讀者的聯繫,在此基礎上針對會員的不同需求開展精準營銷,因而受疫情衝擊較小。例如,樊登書店依託線上渠道,以會員卡方式提供知識付費服務;北京小眾書坊推行分眾化策略,通過服務特定人群獲得穩定的客源和收入,為實體書店轉變服務方式提供了思路借鑑。

在經營模式上,堅持線下與線上相結合。2003年非典疫情催生了京東、淘寶等電商的快速崛起。此次疫情後,新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模式將給實體書店帶來新變化,推動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例如,湖北新華書店通過線上平台發起「春節在家讀好書」活動,邀請優質專家在線與讀者分享閱讀;浙江新華書店以錄播視頻等方式免費開放中小學網課,滿足學生停課不停學的需求;上海鍾書閣通過淘寶直播發起「無人書店」活動,當天收看人數達萬人;寧波三味書店推行網上訂單、線下取貨購書服務等。這些措施為居家辦公、返家隔離人群提供了便捷優質的學習資源,受到熱烈歡迎。這就倒逼實體書店必須找准潛在消費需求,找到網上網下渠道結合點,由關注「顏值」和硬體階段向專注技術創新和「學習場」搭建階段快速轉變。

在業態形式上,堅持主業與多元相結合。調查顯示,業態單一、盲目擴張的書店,受此次疫情衝擊較大;相反,業態融合、指向精準的書店,抗風險能力較強。實際上,實體書店多元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經營業態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書店資源的整合、分配和投入,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這樣才能真正增強書店的抗風險能力。以山東聊城新華書店為例,通過開辦「光腚猴」兒童樂園、研發50餘種研學教育產品、參與教育裝備供貨等方式,既豐富了業態,又增加了收入。因此,實體書店應加快資源整合,在突出主業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新的領域,提高盈利和抗風險能力。

升級 契合新消費需求

在政府部門扶持的同時,實體書店自身需要在產品、業態、渠道上進行轉型升級,更加適應當前新零售和新消費需求。

由書到店,持續推動業態創新。從經濟學角度看,圖書是商品,書店也是商店。因此,應正視書店的商業性,樹立從「書」到「店」的發展理念,在聚焦圖書主業的同時,遵循市場規律,通過直營、聯營、自營等多種模式,以書為核心增設相關的文創、教育等多元業態,推動書店業態融合和轉型升級。

由前到後,打造分工式商業模式。無論規模大小,實體書店往往在開店設計、選品進貨、倉儲物流等繁瑣的後台業務上會耗費不少精力。而圖書作為標準化內容產品,具有「大流通」的特性。在新零售迅猛發展的時代,應科學統籌書店前後台業務,打造供應鏈體系,通過智能選品、營銷策劃等後台服務降低流通成本,讓實體書店擺脫繁重的後台業務,專注於前台經營和服務。

由下到上,布局網絡發行業務。在網絡發行方面,儘管實體書店面臨著平台技術、讀者分流和價格競爭等困難,但也具有門店網點較多、倉儲物流齊全、與上下游合作緊密等優勢。因此,應引導實體書店彌補短板、發揮優勢,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依託網絡平台和移動終端打造新型發行業態,實現購書智能化、營銷社群化、體驗多元化,探索一條內容與服務並重、線上與線下融合的經營之路。

由城到鄉,加強基層網點建設。據統計,2019年全國各地新華書店共新建農村發行網點1464家,不少書店往村裡開、往山里建,很受老百姓歡迎。不少民營品牌書店也在向三、四線城鎮拓展。因此,應進一步發揮實體書店服務讀者和引領消費的作用,推動書店向社區、學校和鄉鎮下沉延伸,將書店建到老百姓身邊,吸引讀者在茶餘飯後的休閒時間到書店閱讀、交流,在更好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培養到店消費習慣,培育新的市場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KsJeXABjYh_GJGVCs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