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雞蛋

2019-06-16     中國鄉村美文

說雞道蛋(散文)

曾經的那個年代,雞是散養的雞,蛋是笨雞蛋,一隻雞幾天才產一枚蛋,舍不吃,拿到收購站換點零花錢,也算是為國家作點貢獻。 只有家裡來了貴客,母親才會打上三五枚雞蛋,放點鹽面,用筷子使勁地攪均,鍋里放上豆油,待油燒開了,將攪好的雞蛋倒入鍋里,嘩……嘩……發出油炸的響聲,母親用鏟子攤一攤,翻幾下,隨之一股噴香撲鼻而來,一盤金霍霍,黃橙橙的煎雞蛋和盤托出。我們是吃不到的,只能站在鍋台前望著流口水。待客人吃完了,還要給老人吃,奶奶總是說,吃吧,寶寶,奶奶不愛吃這煎得焦黃的雞蛋,奶奶愛吃雞蛋醬。

那時沒有什麼菜吃,尤其是春季,母親就會打上一兩個雞蛋,然後放上一鐵勺子大醬,再用粉面勾一下汁,一大海碗紅紅的、鹹鹹的雞蛋醬就端到飯桌上了,全家人打圈圍,蘸著苣麻菜,小根蒜、蘿蔔乾子、甜菜英子,大蔥大蒜,狂飲大嚼起來。這,還得說我們家算得上不錯的人家,別人家,連吃頓苣麻菜蘸雞蛋醬都是很難的。至於說到「臥雞蛋、蒸雞蛋羹、煮雞蛋等」,不到節令或是特殊的理由是不能奢侈的。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有幸吃到煮雞蛋,初一下的雞蛋,媽媽要畫上記號,說是吃了管運氣。不光能吃到自己家的,鄰居嬸子大娘們,有時也給我們送幾個煮雞蛋,說是滾滾運氣。女人坐月子,街坊好友要下禮的,不拿錢,用笸籮裝上幾十至一二百紅皮雞蛋,就算很重的禮了。坐月子女人喝小米粥,吃芝麻硯蘸煮雞蛋是最好的補品了,說是下奶,其實也解饞。這是女人獨有的天賜,男人只能看著眼饞。

時代發展,生物進化,現在,我們日常所接觸的雞蛋,大多是蛋雞產的飼料蛋。偶爾,集市上有老太太挎筐、墊上玉米秸稈叫賣「純本地雞蛋」,看上去倒像是沒有喂飼料的家雞蛋,但不知道為什麼,怎麼也吃不出當年家雞蛋的品味。

說到現在的雞和蛋,雞是人工孵化培育的飼料雞,蛋是喂飼料產的飼料蛋,雞和蛋不光是人類生活的食品,而且是用來提高生產生活水平的商品。養雞是一項很好的事業,為人們創造了極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現代化養殖場培養、繁育、養殖肉雞、蛋雞各類家禽,雞蛋再不是什麼屈指可數的家珍,吃雞蛋屬家常便菜。人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怎麼吃就怎麼吃,愛怎麼吃就怎麼吃。蒸、煮、和、臥,煎、炒、烹、炸,雞蛋吃膩了,就吃毛蛋。雞為人類作出莫大的犧牲和貢獻。先有雞,雞生蛋,循環往復,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肉蛋營養套餐。現在的蛋雞海藍褐,高峰期每天能產一枚蛋,可持續3--4個月,一般的產蛋期為16個月,蛋雞最長的產蛋期為500天,能產500枚蛋,再喂養,蛋料比價不合理了,就淘汰了。這樣算來,按當前市場價,每枚雞蛋伍角錢計算,每隻雞產蛋為養殖戶創造產值250元,淘汰下來的每隻蛋雞可賣25元,這樣,每隻雞為養殖戶創造產值275元。一個中型養殖場最少要養殖幾萬、甚至十幾萬隻蛋雞(再大型的不說),其經濟效益屈指可數了。肉雞的經濟效益更為可觀,據說,肉雞50天出欄,一隻肉雞可為養殖戶帶來5元錢的利潤,大型現代化養殖場一茬就能出欄十幾萬隻,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真為雲計算,大數據了。

雞、人類之寶,為人類提供營養、蛋白、肉質、糕點、主副食產品;更為工業、藥用、紡織等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材料,人類的生產、生活,處處體現了雞及其產品的妙用。雞,無私地奉獻著,而人類卻是那樣地貪婪和自私,一切圍繞人類的衣食住行而繁衍、生息、生存、發展。還拿蛋雞為例,從掉蛋殼那天起就為人類吃、為人類拉,等到了產蛋期,每天不停地為人類產蛋,直到有一天蛋料比價不合理了,人類還要屠宰她,把她變成道口燒雞、德州扒雞、雞肉蘑菇粉等人類享用的美味,雞糞和雞骨還要用於肥料還田。雞真正地把整個生命全部用於人類的衣食住行,而人類回報以殺雞取卵。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雞蟲於人何厚薄,我叫奴人解其縛。

嗚呼!雞其命運,悲哉、壯哉!人其命運,勝哉?


審閱:劉艷梅

簡評:曾經雞蛋生錢貼補家用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如今大規模的現代化雞養殖,讓人產生太多的思考。

作者簡介:王敬文,1961年出生,1985年畢業於長春市農業學校,現工作于吉林省農安縣人大常委會。1989年在《長春日報》發表詩歌《農家素描》,先後在《長春日報》《長春農村報》《長春晚報》等省、市報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雜文、曲藝、等百餘篇, 二人轉《憨哥與公主》獲2016長春地區首屆劇本徵集大賽.小戲、小品類劇本三等獎,詩歌《東北風、臘月情》獲2017年第六屆長春市群眾詩歌、散文大賽優秀獎。

投稿諮詢微信:zxm549750302

雜誌徵文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絡徵文郵箱:[email protected]

註:投稿作品必須為 原創首發 作品。

版權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BrJ7GwBJleJMoPM4v_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