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小傳:畝產1000公斤不吹牛,功比天高的雜交水稻之父

2019-09-07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貝利薩留)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小傳:畝產1000公斤不吹牛,功比天高的雜交水稻之父

中國人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可能很多人都以為袁隆平是「農民的兒子」,事實上袁隆平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孫連仲將軍的秘書,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任科長。所以,袁隆平算是個小小的「官二代」。

(年輕時的袁隆平)

他成長的那個年代,正是神州大地生靈塗炭的抗戰時期。年幼的袁隆平隨父母四處遷徙,嘗盡逃難的艱辛。

小學,他在幾個省之間輾轉三個小學才上完。

中學,他待在重慶,又是輾轉四個初中、兩個高中。

1949年(19歲),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的相輝學院農學系。1950年院系調整,相輝學院農學系併入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

1953年(23歲),袁隆平畢業後,服從分配來到了偏遠的湘西農村農校任教。在這裡,他一待就是18年。

在農校教書的日子,他利用課餘時間下地研究水稻,像一個普通農民一樣躬耕于田間。

1960年(30歲),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長得特別茂盛的水稻。然而,他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子代有的長得茂盛,有的長得不茂盛。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按說不會出現性狀分離。他推論這是一株天然的雜交水稻。

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再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這時正值我國的「三年自然災害」,許多人食不果腹。於是,袁隆平想通過雜交水稻來提高產量,讓更多的人可以吃上飯。

1964年,他在無邊的試驗稻田中,又找到一株茂盛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他通過實驗,推翻了傳統經典理論水稻只能「無性雜交」學說,並且找到了培育雜交水稻的途徑,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產量。

1966年(36歲),袁隆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上,引起了中央相關部門領導的重視。然而不幸的是,同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袁隆平受到衝擊,試驗被迫中斷。

這期間,袁隆平多次被批鬥,實驗器材和水稻秧苗一次次被毀。尤其是1968年,他視若珍寶的七百多株珍貴秧苗,被人全部拔除毀壞,令他痛心不已。

袁隆平只好帶著助手跑到偏遠的雲南,去做水稻實驗。又遇到大地震,袁隆平冒著生命危險從搖搖欲墜的房子中搶救出水稻種子。為了試驗,他在水稻田邊的泥水地鋪上草蓆住了三個月。

1974年(44歲),袁隆平培養的雜交水稻達到了畝產628公斤,而那時水稻畝產通常只有150公斤。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5年冬,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達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

雜交水稻的成功,產量大增,大大緩解了溫飽問題。1981年,袁隆平獲得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1982年,他被湖南農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袁隆平並不滿足,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畝產再增5%-10%。1997年,袁隆平又開始研究超級雜交稻,畝產不斷開創新紀錄。

中國大陸一半以上、全世界20%以上的水稻,都是袁隆平的雜交品種。毫無疑問,他為全世界戰勝飢餓,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2004年,袁隆平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2006年,他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而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無緣。

2016年(86歲),袁隆平指導的超級雜交稻「超優1000」,畝產達到1013.8公斤,創造了新的雜交水稻高緯度畝產世界紀錄。

然而近年來,卻有人詆毀袁隆平,說雜交水稻難吃,只配喂豬;說袁隆平身價上千億,生活豪奢;更有甚者,造謠說雜交水稻有毒。

誠然,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在1999年成立,第二年在深交所上市。袁隆平占百分之五智慧財產權,身價達十幾億,令人艷羨。

然而,袁隆平對人類的貢獻,可謂功比天高!錢,簡直不值一提!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474篇作品,營員「貝利薩留」的第38篇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40lD20BJleJMoPM5iz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