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不是病,疼的要人命」,而除了齲齒、蛀牙這類疾病之外,導致牙痛的原因還有非常之多,甚至有時「牙痛」提示著生命危急,那麼怎樣理解這些症狀呢?經絡是一種非常好的解釋。
與牙齒有關的經脈循行
一句話解讀:大腸經走下牙,胃經走上牙
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起於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側交會於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髮際,到額前。
手陽明大腸經:自食指橈側端(商陽)起始,沿食指橈側上行,出走於兩骨(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伸拇長、短肌腱)之中(陽溪),沿著前臂橈側,向上進入肘彎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後邊外側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然後向前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臟,向下貫穿膈肌,入屬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中,回過來挾著口唇兩旁,在人中處左右交叉,上挾鼻孔兩旁(迎香)。脈氣由此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我們看到這裡的兩條經脈,通過主幹、支脈與牙齒髮生直接聯繫,從而說明病候。
而在「是動所生病」的原文中,對直接關聯的經脈主病主要體現在消化系統之中,具體有這樣的說法:按陰陽分,上牙屬陽,下牙屬陰。
再細分,中門上牙痛是有心火,下牙痛有腎火;
兩邊上牙痛有胃火,下牙痛有脾火;
左邊上牙痛有膽火,下牙痛有肝火:
右邊上牙痛大腸有火,下牙痛肺有火(也就是肺熱)。
這與眼部的五輪學說類似,即不同區域對應著相應的臟腑,而這些疾病的治療最終並不僅僅落腳於與胃和大腸,而是兼顧其他臟腑,充分考慮經脈之間的表里關係。
而如果經脈的作用僅僅只有這些還是不足的,我們來看一些特殊情況:
牙痛可能是心病
這裡的「心」不是指的神明之心,而是實實在在的臟腑——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時,平時沒有牙痛的患者,突然出現一側(多為左側)的牙痛,幾分鐘後,牙痛消失。如果牙痛同時還伴有心律失常、乏力、呼吸困難、噁心等症狀,就更需要警惕,及早就醫。
那麼這裡面的中醫道理在哪兒呢?
《靈樞·經脈》:「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這循行原文裡面似乎一點都不與牙齒有關啊?因為所有經絡都是相連的所以可傳遞各處的病候嘛?顯然這不是正確的解釋。
事實上,心和胃的經脈是有聯繫的:
《靈樞·經脈篇》曰:「胃足陽明之脈…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通過心前區。足陽明之正,上通於心,故《靈樞·經別篇》指出:「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里,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從臟腑相關經脈聯繫方面,胃與心有直接的聯繫。
從脈絡分屬方面,《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出於左乳下,正是心前區。《直接方》亦說:「心之包絡,與胃口相應,往往脾痛連心。」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因此從心與胃的經絡聯繫來看,心胃之間具有相關性。
同時心屬火,胃屬土,二者為火土相生的母子關係,生理上相互資生,相輔相成。心主神明,乃精神所舍,人體的各種情志活動,都是心神活動的組成部分,即情志發於心而應於五髒,胃的活動受心神的制約與調控。
如《靈樞·邪客》雲:「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要靠脾胃的運化、受納功能來滋養,方能發揮在五臟六腑中的主導作用。胃為後天之本,化生氣血,營養周身;而心生血,要借中焦精微而化赤,脾胃運化正常,則心亦得養。心為一生之主,乃氣血也;而氣血之由來,胃也。而根據痛處有病則反映了對應的胃經之病變,而這或許是心病的原因之一,則有如上的結論。
可見,牙痛也可能是心病,而這在經絡學說中已有相關記載,可見先人對疾病細緻入微的觀察。
參考文獻:
[1]王洪京,趙明.中醫心胃相關理論探討及臨床應用[J].中醫研究,2010,23(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