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總比戲劇精彩。」
這是所有影視創作者奉行的真理,也是無奈。
因為在現實的大潮里,你不可能猜到每一朵浪花的流向。
就像條姐今天想跟大家聊的這部紀錄片。
它一出,所有絕佳的懸疑橋段都要黯然。
甚至在不少電影上,還能看到它的影子。
《機動殺人》、《消失的愛人》...
在《衛報》評選的21世紀「百大劇集」中,它排名第56位。
身後的小弟,包括《慾望都市》、《神探夏洛克》、《兄弟連》這樣的神劇。
豆瓣上,有人為它獻上頂級讚譽——
「比所有大衛·芬奇的電影都好。」
賣了這麼久的關子。
條姐還是要友情提醒,這片文章將會很長(3918個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可以打卡後分期觀看(如果你忍得住的話)。
因為它註定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傳奇。
伴隨著曠日持久的爭議。
01
2001年9月,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加爾維斯頓小鎮。
說這裡偏僻,都有點對不起「偏僻」這個詞。
在地圖上,它被標註為「0 mile」,意思是到哪裡都不通。
一個男孩在釣魚的時候,看到12個黑色的塑料袋在水面漂浮。
有幾個袋子被衝上岸邊,他好奇地走近看了看。
那情形,讓他這輩子都忘不掉。
顫抖。
不光男孩,就連趕到場的警察都說——
如果早知道這案子的情況,我可能就不會那麼興致勃勃了。
通過指紋,警方很快確認了死者的身份。
莫里斯,一個獨居且有點古怪的老頭。
和死者一起失蹤的,還有隔壁神秘兮兮的老太太。
為什麼說神秘呢?
因為她是個啞巴,極少露面。
在她的家裡,沒有一點女性生活的痕跡。
反倒是另一個陌生的男人,經常出現在她的屋中。
警察滿心疑問地撬開老太太家裡的地板——
果然,下面掩蓋著死者莫里斯的血跡。
案情很清楚了。
兇手偽裝成女性,殺掉鄰居後再分屍,拋之港口。
警方在兇手家裡發現的一張購買單據,更是直接交代出嫌疑人的名字——
羅伯特·杜斯特。
他購買的工具,正是用來切割的刀和鋸。
就連緝拿歸案的過程都是那麼順利。
因為羅伯特本人,完全沒有疲於奔命的覺悟。
鐐銬找上門來的那一刻,他正在優哉游哉地取著自己新配的眼鏡。
從他踏進拘留所開始,事情變得有點奇怪了。
看守人員對他說,你需要錢來保釋。
他問,多少錢?
25萬。
他平靜地回道,那我就不出去了。
開始,警察以為他是經濟條件不允許,沒太計較。
可沒一會兒,羅伯特去打了個電話。
結果第二天大早,他就被保釋出獄。
來得乾脆,走得瀟洒。
么蛾子還在繼續。
這邊司法部門緊鑼密鼓地準備庭審,那邊的羅伯特居然出逃了...
出逃的方式,也是格外地迷惑。
他把頭髮和眉毛剃了個乾淨,改頭換面。
還算是正常的逃犯邏輯。
但緊接著,他又大搖大擺地走進超市,試圖偷走一塊特大號三明治。
當警察第二次抓到他的時候,在他的車裡搜到了巨額現金,外加兩把上膛的手槍。
每個人心裡都畫滿了問號。
與此同時,他劣跡斑斑的履歷也被起底。
在過去的30年里,涉嫌兩宗謀殺大案。
就連化名而成的虛假身份,都上了FBI的通緝名單。
前科新罪,不容置喙。
但凡關注這件案子的人,都拍著桌子歡慶。
他完蛋了!
眾望所歸。
但形勢又急轉直下。
根據法院的判決結果,羅伯特竟然被無罪釋放!
木槌敲響,人群譁然。
激憤聲消退之後,終於有人回頭問出了那個驚悚的問題:
羅伯特·杜斯特,你到底是誰?
02
關於羅伯特的身份。
最大的標識,就藏在他的姓氏里——
杜斯特家族,紐約世代傳承的巨富。
有多富?
紐約時報評價,半個時代廣場都是他們家的。
他自稱有個幸福的童年。
只有一件事算不上那麼愉快。
那就是他曾親眼目睹母親跳樓摔死的全過程。
他異常的平和。
以至於,你無法確定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到底有多深。
後來他結婚成家。
周圍的朋友都說,那會兒他才是真正的快樂。
直到1982年。
一夜過去,羅伯特的妻子失蹤。
羅伯特聲稱,他將妻子送上開往紐約的火車後,就再也沒見到妻子。
門童也給出相似的信息,說曾經看到女主人走進紐約的公寓裡面。
三言兩語,把羅伯特摘得乾乾淨淨。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們的口供簡直是一團亂麻。
多次修改,自相矛盾。
就連羅伯特本人都承認自己向警方撒謊。
正當輿論準備向他施壓的時候。
他的一位摯友突然跳出來,擋住了媒體尖銳的發問。
羅伯特的這位女性朋友同樣是大有來頭。
身為作家,有豐富的鬥爭經驗;
家庭環境,又跟黑道關係密切。
明里暗裡,陰謀陽謀。
再加上妻子的人間蒸發,沒留下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這件案子,居然就這麼被壓了下來。
寒來暑往,18年過去。
這深淵一般的故事,又被投進萬斤巨石——
2000年平安夜,羅伯特的這位摯友被射殺在家中。
更詭異的是,在摯友被害之前,警方曾收到一封信件。
在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案發地址,還有「屍體」這個詞。
毫無疑問,羅伯特的名字又浮出水面。
電話通訊、財務來往...
最可疑的是,家中雖破,卻並不亂。
這讓警察直接把嫌犯定位到死者的熟人身邊。
可之後,又是跟上一次一樣證據不足。
並且輿論的風向,悄悄轉向了和死者藕斷絲連的黑幫組織。
截至2001年。
三件血案,三次當選「第一嫌疑人」,卻都安然無恙。
這樣的奇情故事,任好萊塢多牛逼的編劇也寫不出來。
一位紀錄片導演瞅准機會,根據羅伯特的生平拍了一部電影。
上映之後,這部電影倒是沒引起太大的水花。
但有一通電話,打進了發行公司總裁的辦公室:
「我是杜斯特,想跟你們談談。」
03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所有美好的東西》(《All Good Things》)。
滿滿的諷刺意味。
但要條姐來說,全片最精彩的也就是標題了。
涉及到內容部分,乏善可陳,混混沌沌。
就這樣一部電影,居然勾起了羅伯特的表達欲——
「我感覺你們是真的懂我...」
或許這是他的真實感受。
也或許是他透過電影看到了導演的平庸,所以想借他之口,扭轉公眾形象。
無論如何,他冒了一把險——
瞞著自己的律師,接受了導演訪談的邀約。
在鏡頭面前,他帶著濃厚南部口音的嗓音溫吞儒雅。
他氣定閒,討論起命案的時候條理清晰。
那對占據了眼珠的瞳孔,吞噬著你對他的一切猜疑。
無懈可擊。
只有一個小癖好,那就是自言自語。
像是在說服,又像是在排練。
這個時候再回頭看看。
你似乎也就明白了他為什麼能贏得那場「不可能的庭審」。
第一步,打感情牌。
律師掏出羅伯特的舊照,提醒大家他不是殺人機器,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第二步,分化矛盾。
指出此前起訴羅伯特謀殺妻子的檢察官咄咄逼人,只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罔顧他人感受。
關鍵時刻,是評審團在看到羅伯特假扮女裝之時傳來的笑聲。
勝利的天平,已經悄悄傾斜。
第三步作為鋪墊,尤為重要。
律師交代起死者莫里斯老頭脾氣的暴躁。
第四步,也是最致命的一擊。
案件復盤。
羅伯特一口咬定兩個人是在推搡爭執之中擦槍走火,誤殺了莫里斯。
隨後他因為恐懼,確實肢解了莫里斯的屍體。
但這一切,並不能讓死人復生。
而唯一能推翻這套說辭的證物,就是莫里斯中彈的頭顱部分——
據羅伯特回憶,他把所有屍體碎塊都傾倒在港口。
但又剛巧,承裝頭顱的那個塑料袋,遺失在廣闊的水面上。
於是,證據不足,死無對證。
天衣無縫。
這是一場堪比O·J·辛普森殺妻案的辯護奇蹟。
誰也不會想到。
這場奇蹟,將會被一張薄薄的紙瓦解。
04
話說到這裡。
這場訪談,其實也就是HBO這套紀錄片的由來。
事實上,羅伯特遠比想像的機警。
節目播出前5集,他就意識到不對。
逃到別的城市,後續採訪一拖再拖。
導演組不斷地電話催促。
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封至關重要的信。
在羅伯特被殺害的摯友遺物中,有這樣一封問候致意的信件被翻出。
還記不記得之前警方收到的那封莫名的報案信?
寄信地址相同,就連單詞的拼寫錯誤都一模一樣。
甚至不需要字跡比對專家,一眼就能看出它們出自同一人之手。
鐵證如山。
節目組又迎來戲劇化的轉折——
羅伯特因違反保護條例被拘留,急需一場採訪才能安然脫身。
一拍即合。
但,決不能掉以輕心。
對於羅伯特這樣的老狐狸,怎麼才能讓他啞口無言?
反覆準備,再三排練。
到正式錄製之前,導演還呢喃著。
「我並不怕他,但我不能把他當做敵人,因為那樣就沒法成功。」
來了。
導演把兩張字條放在桌子上問羅伯特,這些都是你寫的嗎?
羅伯特敏銳地接過話題,問候的那封是我寫的,寫著「死屍」的便條不是我寫的,是別人偽造的。
好,那單把兩封信的寄件地址比對在一起,你能挑出哪個是你寫的嗎?
羅伯特沉默了。
不能。
好。
導演識趣地結束了這場採訪。
羅伯特步履蹣跚地走進洗手間。
他忘記了自己身上的麥克風還沒有關閉。
之後,裡面就傳來了這樣的一段自語。
You are right,of course.你是對的。But you can't imagine.但你肯定想像不出來。Arrest him.把他抓起來。What a disaster.真是災難啊。He was right,I was wrong.他說得對,我是錯的。I' m having difficulty with the question.我應付不了這些問題。What the hell did I do?我都做了什麼啊?Kill them all,of course.當然是把他們全殺了。
05
事到如今。
案情後續,反倒成了最重要的關注點。
根據條姐手頭的資料來看,這樁連續殺人案件依舊懸而未決。
一方面節目播出之後,警方確實將他捉拿歸案。
另一方面,這段音頻證據的來源又不是那麼光明正大,無法取得絕對的公信力。
最新消息是在今年5月,法院准許了羅伯特律師的申請,把開庭日期推遲到了明年1月13日。
那個時候,他76歲。
法網恢恢和壽終正寢,不知道哪個會先來到。
關於他的一生,太過傳奇。
以至於條姐一時之間,想不到什麼太好的詞來描繪。
就拿這兩句話試試吧。
一是《所有美好的東西》里,鄧斯特飾演的妻子說的話。
當年看到這部電影的羅伯特如果真的有被感動,那一定是因為這句。
另一,是在《烈日灼心》的原著小說《太陽黑子》里寫的話。
像是負片沖洗一樣,反面勾畫出羅伯特的人生。
他不打算再成家,紅塵深處,到處都是有毒之人,他準備就這樣在紅塵邊,乾乾淨淨地度過餘生。
《紐約災星》,這個名字是羅伯特本人如同自嘲一般起下的。
它能不能成為下一部《殺人回憶》?
我們一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