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每一位父母都應該看看

2019-09-17     第十電影

最近幾年,教育題材的國產劇越來越多了。

三年前爆紅的《小別離》,反應了不同階層家庭如何應對孩子中考;剛剛完結的《小歡喜》,則表現了都市中產階級的高考難問題。據悉,系列第三部《小捨得》正在籌備拍攝中,將呈現「小升初」問題。



教育題材劇的遇熱,折射了無數中國式家庭的焦慮。

孩子未出生時,就開始操心「胎教」;緊接著是「早教」、「幼教」,力求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除了輔導孩子,還得咬緊牙關買學區房;十二年的義務教育,伴隨的是非義務的加負;即使熬到了大學,也面臨著繼續教育的難題。

孩子難,父母也難,教育成為了親子雙方的渡劫。時間久了,不僅讓人產生疑惑:別的國家的教育現狀,也和中國一樣嗎?

抱著這樣的疑問,前戰地記者周軼君走訪了6個國家,探求他國的教育方式。她把自己的走訪遊學拍成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看過《圓桌派》的觀眾,一定對周軼君不陌生。她是常駐嘉賓,以知性自然的說話風格見長。言之有物的背後是厚積薄發,周軼君曾是新華社駐巴以地區的記者,對中東問題很有一番見解。



當她成為兩位孩子的母親後,開始把關注點投射到教育層面。拍攝《他鄉的童年》的初衷,就是為了以「他山之石」來解決中國的教育困惑。



小編看了前三集,分別以日本、芬蘭、印度為走訪地點。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差異又造成了不同的社會景象。

在日本,「集體化」是貫穿始終的教育理念。



即使是幼兒園學生,也需要參加集體活動,如劍道、早操、國學課等等。他們穿著整齊劃一的校服,在老師的悉心教誨下,學習如何在集體中生活。



幼兒園園長用「共振」這個詞,形容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個人是團體的一部分,就像水滴和大海的共生共存關係,所以每個人都要儘可能不給同伴添麻煩。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園長改造了幼兒園設施:如印著鞋子圖案的地毯,幫助大家把鞋子整齊放好;如沒有水槽的水龍頭,讓孩子時刻銘記關水龍頭……



看紀錄片時,小編無數次想起《櫻桃小丸子》和《蠟筆小新》里的圖景,孩子們更能接受的永遠是細雨潤無聲式的方式。和影視劇一樣,日本的教育觀融入到了日常的瑣碎小事中。

在芬蘭,教育界崇尚「隨性無為」。



前段時間,繪本《芬蘭人的噩夢》刷爆了朋友圈。安靜害羞又內斂社恐的芬蘭人,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紛紛呼喊自己是「精神芬蘭人」。

從《他鄉的童年》來看,芬蘭人的人設果然沒倒。敏感、封閉、禮貌、疏離……都是他們身上鮮明的標籤。



在芬蘭的課堂上,老師可以自由選擇教授的內容,不單一局限於課表課綱。老師們通常會以跨學科的方式,引導學生從感興趣之處進行思考。



上課的地點不僅僅是教室,森林、海邊……均是自然的課堂。老師們認為:學生需要被引導和所處的環境親密接觸。

學生們的自由度也很高,可以在課堂上躺著睡著,也可以cosplay成喜歡的角色來課堂,一切以自己的舒適度為準則。



在印度,教育方式的變化折射了理念的更迭。

高管伊卡維亞讀書時,學費非常昂貴,全家人砸鍋賣鐵供他讀書;他的兒子阿汗讀書時,教育變得更為普及,學費也便宜了許多。



當年的「唯分數論」也逐漸被下一代人打破,素質教育等多元考察被納入了評判標準中。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育被別出心裁的創意教育取代,如嚴肅的大學法學課引入了《哈利·波特》的案例、「雲學校」也走入了閉塞的鄉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芬蘭、印度教育中的亮點都可以被我們借鑑。

但如果周軼君的紀錄片止步於此,那麼未免顯得有些「何不食肉糜」。《他鄉的童年》的視野更為廣闊,不僅呈現了各國的教育優勢,還探究了它們的弊病。

日本的集體化教育走向極端,則會孕育出壓抑性人格。大家從小被教育不能當眾哭泣,以免給他人添麻煩。但情緒壓抑久了,沒有爆發的突破口,很容易釀成悲劇。

另一方面,日本的校園暴力也很嚴重,學生分裂成三六九等,有的站在金字塔頂層,另一部分只能任人欺侮。就像日劇《3年A班》、日影《告白》中的情節,集體作惡而不自知。


芬蘭的教育過於理想化,人人生活得理想而幸福,也幾乎沒有教育資源的搶奪,但這一切植根於高福利社會的國情。它的教育紅利,不具備普遍適應性。


正如電影《起跑線》中描繪的教育焦慮一樣,印度同樣不是象牙塔或烏托邦。印度的本科率雖高,但受限於鮮明的等級制度,不同階層的孩子享受的教育資源懸殊巨大。



《他鄉的童年》的精妙之處在於:周軼君本可以精巧地選擇素材,讓「生活在別處」的主題更為凸顯。但她堅持了紀錄片的初衷,即客觀呈現生活的本真模樣。

周軼君始終以參與者的身份,循循善誘地追訪著相關人士。透過紀錄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異國他鄉的教育優勢,還有別國面對教育的不同困惑。



我們也不必因此唱衰中國的教育方式,畢竟每個國家的教育都結合了國情,並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前進。距離盡善盡美,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而對於紀錄片的定位,周軼君也想得很清楚,「《他鄉的童年》不會提供解決辦法,而只是開闊眼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sCvQG0BJleJMoPMgY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