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她是國民女神沒人會反對

2020-11-18     第十電影

原標題:我說她是國民女神沒人會反對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媽祖,相信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的名字。

然而如果你不是成長於東南沿海,可能對這位國產「海上女神」並不算太了解。

媽祖實際上起源於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根據文獻記載,在宋朝年間,福建莆田湄洲有一女子名為林默,不僅樂善好施,還通曉天文、醫理,曾幫助過過往出海的不少漁民與船員。

傳說之中,林默甚至曾點燃自己的房屋作為燈塔,去指引暴風中找不到航向的船工們脫險。

在記載中,林默也是因為救助海難而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當時她年僅28歲。

為了紀念這位勇敢又善良的女性,民間將她奉為「通靈神女」供奉了起來,自宋朝始,湄洲便修建起了媽祖廟宇。

到了明代,媽祖已經發展為庇佑出海者的最重要神明,就連受命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也是媽祖的忠誠信徒。

《三寶太監西洋記》中提到,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路遇驚濤駭浪,整支船隊險些被逼返航,征程還沒有開始就要划上句號。

鄭和因此拈香向媽祖祈禱,誠心打動了媽祖,她顯聖立於桅杆尖上,施法讓大海與狂風歸於平靜。

「喝聲風,風就不見了風;喝聲浪,浪就不見了浪。」

隨著時代的發展,媽祖文化也不再只是庇佑出海者風調雨順,更成為了我國東南沿海最受認可的神祗,甚至連求生育也成為了媽祖的「分管業務」之一。

當然,到了今天,媽祖已經不只是神明偶像那麼簡單,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以及無畏艱險、以善為本的精神象徵。

湄洲傳承至今的媽祖祭典,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時至今日,媽祖廟宇已遍布46個國家和地區,數量高達上萬座,敬仰者超過3億人。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

媽祖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金身巡安儀式,如今也擴展向了全世界的華人聚集地。

就在去年,媽祖首次坐動車買實名車票登上熱搜,前往江蘇崑山巡安。

媽祖甚至有一張專門定製的實名車票,不僅姓名為林默,身份證號里還體現出了她出生的公元960年。

從媽祖選擇一等座來看,她的經濟狀況應該不錯。

在此之前,媽祖已經乘坐飛機去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媽祖文化同樣盛行的東南亞地區。

2018年,媽祖前往菲律賓巡安時甚至是乘坐的遊輪。

在實名乘坐動車之後,媽祖又因為實名購票坐飛機前往泰國再度登上熱搜。

不僅如此,媽祖的腳步如今已經跨過赤道,同樣是在去年,澳洲雪梨舉辦了首屆南半球媽祖巡安慶典。

但要說史上最知名,意義也最為特殊的媽祖巡安,還得是湄洲祖廟金身媽祖橫跨海峽前往台灣的兩次盛大巡安。

1997年,從未離開湄洲祖廟的媽祖金身,在台灣進行了長達102天的巡遊活動,這讓極其信奉媽祖的整個寶島徹底沸騰,這次盛大的巡安也成為了台灣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20年後,湄洲祖廟的媽祖金身再次來到了台灣,這次媽祖共巡經11個縣市,91家宮廟,超500萬人次的信眾朝拜,再一次調動了全島民眾的熱情,媽祖所到之處必是萬人空巷。

台灣人的媽祖情結,正是源於他們對鄉土的眷戀。

兩岸第一次民間直航,當時正是以祭拜媽祖為契機開展的。

這也留下了所謂「兩岸不通媽祖通」的說法。

如此重要的全球華人文化符號,對很多內陸地區長大的國人而言卻是知之甚少,這無疑是一種遺憾。

終於,在11月20日,華語電影史上首部講述媽祖文化的電影《媽祖回家》,將登陸全國大銀幕,相信這將成為更多人了解媽祖文化的一個窗口。

影片改編自小說《台北來信》,以輕喜劇的形式,從小人物的真實生活故事出發,講述上世紀50年代,福建小船主吳天桂被台籍老兵「哄騙」,歷經艱難來到台灣,而又因媽祖之緣回到故鄉的故事。

這跨越幾十載的一來一回,串聯著鄉土,維繫著兩岸人民的情誼。

吳天桂在解放前娶了三房太太,在那個年代無疑是小日子過得很滋潤的人生贏家,但三個爭風吃醋的太太,也讓吳天桂不得不隨時化身「端水大師」,令人啼笑皆非的日常故事讓吳天桂頭疼,也讓觀眾開懷。

新中國成立後頒布新《婚姻法》,廢除一夫多妻制。

面臨著「三選一」的窘境,吳天桂難以抉擇,而三個老婆也沒有哪個是省油的燈,各出奇招爭夫,讓影片的前半段顯得妙趣橫生。

這樣的場面,在今天大概也只能在電影中才能看到了。

為不與妻兒分開,吳天桂全家與台籍老兵林奇偉一同踏上了私渡台灣的危險旅程。

終於抵達台灣的吳天桂,為了信守在媽祖面前許下的承諾,苦苦尋找林奇偉的家人,從未放棄自己的諾言。

吳天桂經歷了妻離子散、無家可歸,甚至一度淪為乞丐,窮途末路之時,他走進宜蘭的一座媽祖廟中,受媽祖聖像的庇佑,吳天桂的生活開始迎來轉機。

中國人都有「歸根」的情結,年紀大了難免會思念故土,吳天桂也一樣。

1989年,離家36年的吳天桂捧著當年帶去台灣的媽祖聖像,和200餘名媽祖信眾乘漁船前往莆田湄洲島謁祖進香,實現了他回家的夙願。這個時間節點,也是兩岸隔絕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民間直航。

雖然故事頗具傳奇色彩,但毫無疑問無論是吳天桂還是林奇偉,都是在大時代下再普通不過的小人物,他們的悲歡離合,與我們銀幕外的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是共通的。

用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去呈現大時代的動盪變化,是《媽祖回家》這部電影的一大亮點,它告訴銀幕外的觀眾,兩岸同胞一家親。

除了當之無愧的「隱藏女主」媽祖外,影片中還呈現了另一種地方特色文化莆仙戲,讓影片展現出了從未在大銀幕上出現過的閩南風情,而莆仙戲的傳承,也在影片之中成為了一個貫穿全片的重要符號。

導演在談到影片創作緣由時說:「現在能將兩岸同胞的內心連接在一起的,一個是文化,一個是鄉情。」

《媽祖回家》正是以文化為紐帶,著重刻畫了每個普通人心中都難以割捨的故土鄉情。

在豆瓣上,《媽祖回家》的短評里出現頻率最高的評價就是「出乎意料的好看」

很顯然,《媽祖回家》並非一部主題大於內容,形式大於意義的影片,而是主創們走心、用腦拍出來的一部真正能讓人更加了解媽祖文化的電影。

媽祖文化一方面是博大中華文明中備受世界認可的絢麗組成部分,一方面也是聯結兩岸民眾故土鄉情的一條線索,不論是文化本身,還是文化背後所代表的精神,都值得被更多國人所看到和了解。

就像《岡仁波齊》曾經藏傳佛教中的朝拜文化帶向全國觀眾,11月20日,我相信《媽祖回家》也能讓更多人真正感受到媽祖文化的魅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lNH2nUBjdFTv4tA45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