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古稱滹沱、嘔夷、滱水、唐水等,《大清一統志》載:因流經唐縣後水流增大,而得名。發源於山西省渾源縣南部的翠屏山,歷史上稱唐河為大清河的正源。經山西省靈丘縣,河北省保定市的淶源縣、唐縣、順平縣、定州市、望都縣、清苑縣、安新縣,在安新境內匯入北方內陸名湖白洋淀,後入大清河。在唐縣境內,唐河是流經境內的主要河流,為常年性河流。向東南經倒馬關、洪城、二道河流入順平縣境,曲折而南經神南村南復入唐縣境。再由東折而西南經唐梅、白合、明伏、東莊灣,匯入通天河水,彙集於西大洋水庫。
沿唐河的唐梅、業里、富有不知曾幾何時起,隨著唐河漂流、唐河大米、唐河彩石聲名鵲起。旅遊玩的不僅僅是風景,更重要的是心情。三個小村沿唐河依次排開,唐河連綿風景數十里,規劃好了有點十渡的意思。如果單純旅遊,建議大家不要去。放鬆心情,野外紮營可以考慮。相對來說,富有名聲在外,人多車多,景色居中;唐梅初為人知,景色稍遜;業里路況複雜,卻為精華所在。業里村邊到處是水,居然還有一米寬的「護村河」。
河流里有一種質地堅硬、色彩豐富的石頭,其主色調以白、黃、紅、黑為主,輔以灰、青、綠、紫等,所以人們習慣稱為唐河彩石。它以堅硬的質地、艷麗的色彩、較好的水洗度、變幻多端的造型、浮雕般的畫面、玉化與風化雜糅的奇妙組合、流暢的線條筋路、突出的立體風骨格調等特點,深受奇石愛好者們的賞識和喜愛。最近幾年,唐河彩石聲名鵲起,不斷在石展上亮相,屢屢獲獎,受到好評;進入市場也普遍受廣大石友及愛好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