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發脾氣後,別著急指責和自責,要重在「補救」

2019-06-17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沒有一種育兒方法可以讓我們與孩子之間零矛盾、零衝突!

因為孩子每天都在變化,我們每天要應對的也很多,太多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料,也無法掌控。

勺子總會碰鍋沿兒!所以,一些小矛盾、小爭議、小衝突,在所難免。

有些父母情緒管理能力比較強,無論孩子怎麼鬧脾氣,他們都能保持淡定平和地處理,與孩子溝通。我很佩服這樣的父母,我也在不斷學習,想與這樣的目標越來越靠近。

但是,無法否認的是,暫時我距離沒脾氣的父母還有一段距離,偶爾有衝突的時候,我依然控制不住,發個脾氣。

我們在與孩子吵架之後,最習慣有這樣兩種處理方式:

(1)批評孩子——他責

對孩子說:

  • 「我剛剛是發脾氣了,可是這還不是因為你做了……!你要是不這樣做,我能發脾氣嗎?」
  • 「你以後不要再這樣了!不然,我下次還保證不了我能控制住脾氣!」
  • 「居然把我氣成這樣?你知道哪兒做錯了嗎!好好反省去!」
  • 「今天動畫片時間取消!哼!誰讓你不講理!」

(2)批評自己——自責

一部分大人,發完脾氣就後悔了,特別自責!

尤其有一段時間,朋友圈瘋傳「零吼叫媽媽打卡」,看著她們的打卡記錄,相信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與我相似,那就是感覺:自己更焦慮了!挫敗感更強了!

所以,在又一次沒控制住,發火了以後,我們會對孩子說:

  • 「寶貝,對不起。媽媽剛剛沒控制住脾氣,嚇到你了是不是?」
  • 「孩子,媽媽特別後悔不該那麼對你吼。別傷心了好不好,媽媽知道做錯了。」
  • 「寶貝,媽媽向你保證,以後再也不對你發脾氣了!別生氣了,啊!」

以上這兩種方式,是我們大多數家長慣用的解決方式。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此處理,會有什麼正向結果或者負向結果?

網絡圖

(一)情緒的根源不是別人做了什麼,而是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當每次發完脾氣,都去批評孩子,讓孩子反省認錯,把自己的脾氣都歸咎於孩子的原因,這首先就不公平。

我在非暴力溝通沙龍上最喜歡舉的一個例子就是:

同樣是考了95分的卷子,不同的父母可能會有不同的情緒:

  • 有的父母可能覺得不滿意,人家誰誰誰考了滿分,你丟的這五分都是會做的題,有些失望甚至生氣
  • 有的父母可能覺得還不錯,這就是孩子的水平,這個分數挺正常的,感覺很平靜
  • 還有的父母可能會很開心,95分?!真不錯!

這個例子說明什麼?

外界的事情的確會刺激到我們產生情緒,但是我們情緒的最終根源來源於我們自己的需求!

  • 感覺失望的父母,期望的是孩子考滿分;
  • 感覺平靜的父母,接納孩子的水平;
  • 感覺開心的父母,期望值低一些(如90分),當看到高於期望值的分數,會欣喜。

所以,當你生氣的時候,你要問問自己:

是自己內心的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看到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網絡圖

(二)「批評孩子」的後果

當兩個人起了衝突,都發了脾氣,都覺得對方錯了,那麼,只有一方單方面有錯、另一方零錯誤的例子是非常少的。

大部分的衝突,兩個人都會有一定的責任,只是程序會有不同而已。

如果,每次衝突之後,都讓孩子反省,父母完全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麼孩子會從我們的行為中學到什麼?

當他們和同學發生衝突時,以後工作與同事發生衝突時,結婚後與伴侶發生衝突時,他們會如何處理?

  • 是會扮演讓別人反省的那個角色?
  • 還是扮演自己反省的那個角色?
  • 哪個角色是我們希望孩子扮演的?

批評孩子,不但讓孩子模仿我們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不好的示範,而且還會激化親子矛盾,讓孩子與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

發生衝突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的原因,不會主動承擔責任!

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長大以後解決衝突的方式,也許會重蹈我們的覆轍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個經常面對批評和指責的孩子,內心的價值感不會太高,自信程度不會太高,對父母的親近程度,依然不會太高。

面對每次衝突後的指責,不同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解讀。

(1)有些孩子會想:

我們這麼糟糕,總是做錯事情,總是惹爸爸媽媽生氣,爸爸媽媽會不會慢慢的不再愛我了?

(2)還有的孩子會想:

憑什麼總是批評我?你們哪裡哪裡也做錯了!為什麼這麼不公平!既然你們這樣不顧我的感受,那我以後就不聽你們的話了!

相當一部分孩子會這樣陷入「自責」或「反抗」模式中。

網絡圖

(三)「自責」的後果

自責,比他責對對方的負面影響要少一些,但對自己的傷害會大一些。

習慣批評他人的「他責」之人,總是認為自己對,別人錯,批評別人的時候特別理直氣壯,批評完以後,可能就去忙別的,不再去想了。難過的情緒,是對方承擔的。

可是,習慣於自責的人,總認為自己做錯了,總是有愧疚之情。

非暴力溝通中說:愧疚是能量最低的情緒。

自責的人最常有的情緒就是愧疚。不斷地去後悔,去自責,去承認錯誤。

這樣會帶來什麼後果?

(1)向內傷害

自責與愧疚之情,會傷害自己的心情,積累多了還會傷害身體;

(2)挫敗感強,越來越自卑

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有沮喪感!因為承諾孩子不再發脾氣,可是卻很難做到。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發脾氣的過程中,自我認可度越來越低,狀態越來越糟糕。

(3)孩子逃脫責任

孩子會逃脫自己反省的環節,看到媽媽認識到錯誤了,自己的責任就輕了很多。

而且,當媽媽再一次發脾氣時,孩子也許會說:「媽媽是個大騙子!說好以後不對我發脾氣,可以又發脾氣了!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網絡圖

(四)衝突後的有效方式——「補救」

用一個例子來解釋一下這個方式。

當我們在早上,非常有限的時間中,看到孩子慢慢騰騰的穿衣服時,很有可能會發脾氣,讓孩子快點穿。

可是,孩子有自己的節奏,早上孩子的表現,更多的時候不是故意拖拉或故意惹我們生氣,而是孩子沒睡醒,或者沒感覺到時間緊張。

這時很多父母會因為著急,擔心孩子遲到而對孩子發脾氣!這些脾氣有時會嚇到孩子,會引起孩子更多負面的情緒。

此時,我們去承認自己不應該發脾氣是可以的,這畢竟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知錯認錯」的好榜樣!

但是我們在這樣說的時候,非常傾向於「講道理」。孩子還在負向情緒中,而我們在旁邊羅里吧嗦地給孩子道歉。

這種方式也會有效果,但不是當下最好的方式。

當下最恰當地方式,是想辦法去補救——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

我們可以先避而不談早上這個發脾氣的這個不愉快問題,而是先想一想如何讓孩子儘快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別放不下架子,也別過分在意父母的權威性,我們要思考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只要對這個目標有利,我們都可以努力去做。

網絡圖

比如:

  • 抱一抱,親一親,用肢體接觸緩解孩子的情緒;
  • 用遊戲力的方式與孩子做一些小互動(如穿衣服魔法);
  • 轉移孩子注意力(如:對孩子說今天早飯是你最愛吃的……);……

當孩子情緒好起來了,孩子的行為才會做得更好!

比如:

  • 你剛剛被領導批評了,你心情低落時,工作的效率會降低;
  • 但是,當領導理解你了,讓你的情緒變好了,你的工作效率自然也就上來了。

孩子同理:感覺好,才能做得好!

用補救的方式,緩解孩子的情緒,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一步!

當孩子情緒好起來了,如果有充分的時間,那麼可以在當下與孩子做同理心溝通,了解孩子關於早上穿衣服的感受與想法,同時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坦誠溝通,尊重孩子,從而尋找出更好的方式來面對早上的有限時間。

只有情緒好了,才能走向「解決問題」這條路上。

網絡圖

(五)關於自責

其實,父母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是一件非常有擔當的示範。

只是,我們在承擔責任的時候要把握分寸,不要說得太過,也不要沒有誠意。

不要承諾「以後再也不發脾氣」的話,因為:

我們仔細想一想自己,或者觀察一下周圍的親人朋友,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再也不發脾氣?

我老公曾經和孩子說過無數次「再也不陪你們玩了!」最開始,孩子們還挺擔心的,後來我老公說得多了,行為上卻依然陪著他們玩,孩子們就對這句「威脅」的話免疫了!

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承諾的太多!否則我們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度就會不斷下降,說話的力度也便越來越小。

更重要的,我們在承認錯誤的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言行,哪裡需要承擔責任,哪裡需要改善。

事實證明:無論是學習上、生活上,還是工作中,懂得總結與反思的人,人際關係更好,工作進步更快!

網絡圖

(六)結語

當然了,我們壓根兒就不去發脾氣才是正解,是完美的情況!

但是我相信,和我一樣懷著這樣美好目標、不斷在努力的媽媽們有很多。我們依然有控制不住的時候。這時候,要試著放過孩子,更要試著放過自己。

先心情,後事情!

當有衝突時,別著急指責或者自責,別著急評判責任或者歸因,而是先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走出來!

走出負面情緒,後面的承擔責任、尋找更好的方式才能成為可能。

如果你願意,可以放下身段坦誠地與孩子溝通,我們還可以邀請孩子與我們一起學習調整情緒,能與父母一起成長,是孩子們感覺到幸福的一件事!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教育講師,「非暴力溝通」的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文字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不一定全部準確,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eCbAWwBmyVoG_1ZoE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