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能量不足時,我們能感覺到。常表現為發涼、怕冷以及遇冷後病症加重等情況。
遇到颳風下雨時,之前受過傷但已痊癒的部位會發涼,甚至還會疼痛,成了天氣變化的「晴雨表」,這一點受過傷的人深有體會。這是因為受傷部位的修復需要能量,能量供應不足時,才會感覺到發涼和不適。
很多骨肉瘤患者的病變部位曾經受過傷;食管癌或者胃癌患者,雖然沒受過直接的外傷,但大多有慢性食管炎、慢性胃腸炎的歷史,這些慢性炎症的修復同樣會導致身體缺乏能量。當身體的某個部位能量不足時,就會像一個營養不良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醫生經常強調不能吃太燙的、刺激性強的食物,因為這樣的不良習慣會誘發食管癌。事實上,喜歡吃這樣的食物可能是癌前病變的徵兆,別人難以入口的食物,他們卻甘之如飴,這也許是食管「怕冷」而尋求能量的表現。
人體變老時,同樣會有怕冷的感覺,這種能量不足是全身性的,既可能是全身怕冷,也可能是「薄弱環節」的局部發涼。
發涼、怕冷是能量不足的標誌,如果不加以干涉可能會加重症狀或引發其他問題。在有發涼、怕冷等感覺的時候就開始治療,可以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延緩衰老。但是,感覺發涼的時候去醫院做檢查,未必能發現異常,因為能量的變化往往發生在結構異常之前,即便結構沒變,發涼的這個信號也可能是身體在報警。如果可以及時補充能量,做到中醫中的「治未病」,對於身體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有言:「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中醫中的「陽氣」就是指身體的能量,不管是為了治病還是日常的養生,維護「陽氣」即保持能量的供應都很重要。 文/周普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