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在疫情中發揮了哪些作用?科技型企業受影響有多大?

2020-04-03   中國家庭報

4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就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工作情況進行介紹。

人工智慧在疫情中發揮了哪些作用?科技型企業受影響有多大?


湖北現有確診病例降至1000例以下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通報,4月2日,湖北現有確診病例降至1000例以下,現有確診病例987例,其中武漢983例。

此外,兩例本土新增確診病例均為境外輸入的關聯病例。我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持續增加,出現本土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風險始終存在,社區、單位、家庭和個人要繼續做好防護,防範輸入性病例導致的疫情擴散和蔓延。


科技創新如何推動復工復產

近日,科技部下發《關於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強調科技創新是推動復工復產、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保障。

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表示,在研究制定《關於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提出了9方面18條具體措施後,為及時做好國家科技計劃的任務部署,推動各項研發和推廣工作有序開展,加強對科研人員和各類創新主體的支持服務,科技部重點開展了四項工作。


1、瞄準科技型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行動」,提升服務水平,加大支持力度。

2、瞄準國家高新區和自主創新示範區,充分發揮科技園區的載體作用,實施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百城百園」行動,按照「一城一主題」「一園一產業」的原則,突出特色優勢,優化空間布局。

3、瞄準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4、瞄準科技人員與企業產業的有機融合,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專項行動」,鼓勵引導科研人員深入一線服務企業和產業,服務春耕生產與脫貧攻堅。


為科研單位提供「便利化」服務

疫情暴發以來,廣大科研人員投身抗疫一線、奮力拚搏,不可避免地對原有科研秩序帶來了較大衝擊。對此,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表示,為保證重大科研任務的實施,科技部採取了三方面舉措。

  • 一是及時調整在研項目管理工作。2月12日科技部發文,將在研項目實施期限自動延長6個月,如核心團隊身處疫區或直接投入疫情防控診療一線,可進一步延長。同時對項目申報、驗收、中期檢查等作出調整安排,確保相關工作有序開展。
  • 二是有序部署研發任務。為引導科研單位儘快投入正常科研工作,現已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餘個重點專項、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的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涉及550餘個任務方向,中央財政經費超過120億元。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十三五」期間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強度增長超過50%。「十四五」任務布局中還會繼續增加。
  • 三是優化創新「便利化」服務,減輕疫情影響。在項目評審中依託網絡平台,從2011年視頻評審的「足不出省」,升級到現在答辯團隊「足不出戶」參加評審答辯。全面實行「無紙化」申報,所有材料通過網上提交。充分考慮疫情影響,探索「容缺申報」,一時蓋不出的章可以先不蓋、一時提供不了的材料可以先不提供,等具備條件後再行補充。


科技型企業狀況如何

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司長包獻華在會上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科技型企業憑藉自身科技優勢和核心競爭力,表現出較強的發展韌勁,復工復產態勢良好,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據對21個省市調研反映,高新技術企業平均復工率超過90%;據對國家高新區內3萬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監測,平均復工率達83.3%。

為幫助科技型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提升創新能力,科技部會同有關方面重點開展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各項政策的落實落地,進一步擴大政策受惠面。疫情期間,各級科技管理管理部門已舉辦了上千場科技政策「網絡公開課」等活動,面向企業宣傳解讀支持復工復產、促進技術創新的各類優惠政策。

二是會同財政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具體辦法,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活動的直接支持。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

三是加大對企業的創新服務。組織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專項行動,動員科技人員進企業開展成果轉化、技術諮詢、人才培訓等,加大高校院所科研儀器設施等向企業開放共享與服務。

四是創新政府服務方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研項目申報、技術合同登記等實行全流程網上辦理,做到服務「不見面」、材料「無紙化」。


科技新業態發展,不只視頻會議和網課

在這次疫情中,一些新業態新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通過網絡購買日用品,通過視頻會議進行辦公,通過網課進行學習等等。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表示,未來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止這些。

秦勇介紹,此次疫情中,以基於網際網路的許多新業態新模式,利用線上優勢,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為社會和大眾提供了大量的服務,為保障大家的日常生活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模式數字化產品快速增長。比如遠程辦公、視頻會議、在線教育、物流機器人、網上博物館、數字娛樂等,在短時間內呈指數增長。同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在疫情防控、社會管理、民生服務中,也呈現出快速被政府和各界採納應用的趨勢。

秦勇表示,這些需求和廣泛應用,必然帶動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快速疊代發展,進一步加速這些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下一步,科技部將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採取措施:

1、進一步加大對前沿技術研發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支持力度。重點包括:先進計算、核心軟體、寬頻通信、區塊鏈、光電子、微納電子、人工智慧、新材料等,支撐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2、加大對在疫情中展現出發展潛力的新業態新模式的引導和技術支撐的力度。重點包括:新型健康業、科技服務業、智慧城市、現代物流、教育服務等,進一步發展壯大這些新動能。

3、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和出台一批支持政策和措施。為科技型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科技企業復工復產,且看「中關村模式」

復工復產後科技型中小企業仍面臨很多困難,如何幫助他們呢?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介紹了幫助企業復工復產的「中關村模式」。

針對企業資金鍊緊張問題,中關村管委會聯合8家金融機構推出了200億元的「中關村企業抗疫發展貸」,產品推出僅兩周就發放貸款271筆,金額51.2億元,平均利率3.55%。近期還緊急撥付小微企業研發、專利、人才等補助資金4.3億元,支持企業4000多家。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也為在孵企業減免房租1.38億元,8000多家小微企業受益。

針對企業新技術新產品轉化應用問題,今年2月以來,中關村管委會面向社會發布了三批370多項抗疫新技術新產品,其中130多項技術產品已經得到新的應用。

針對大學生就業和企業招工難問題,3月以來,中關村管委會聯合中關村社會組織、知名網絡招聘平台,啟動了為期2個月「抗疫情助就業」公益網絡招聘活動,目前已有460餘家企業參與,提供崗位8400多個,已經接收簡歷1萬多份。

翟立新介紹,截至4月2日,中關村示範區重點監測的3.84萬家企業,到崗復工率近90%。188家中關村創業孵化機構,已有182家復工,占比為96.8%。整體看,中關村企業復工復產正在科學有序、平穩推進,呈現出加速全面恢復態勢。


人工智慧是這樣抗疫的

人工智慧是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熱點,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此次新冠疫情期間,人工智慧都發揮了哪些作用呢?秦勇表示,在疫情防控中,很多研究院所和企業積極將人工智慧技術和產品用於疫情分析、識別測溫、輔助診療、病毒檢測、藥物篩選等方面,對疫情防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據了解,疫情期間,一批人工智慧產品,比如;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人臉識別、智能測溫、智能語音機器人等,在抗疫中得到應用,產生了很好效果。在這些方面,試驗區發揮了很好的組織和支持作用。

「總體上看,人工智慧技術用於應對疫情,還是處於初期探索階段,但長遠看這將是發展趨勢。」秦勇說,科技部非常重視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通過制定發展規劃、設立重大項目、建立「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和「新一代人工智慧開發創新平台」等方式大力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這些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對人工智慧在我國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支持和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全社會對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的積極性。

此外,秦勇強調,近期,科技部還將結合疫情防控,針對智能醫療,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在傳染病防治、藥物研發等方面的應用,通過「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支持一批研究項目。


線上大賽後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創業

3月25日,科技部首次採用在線視頻互動、全程網上直播的方式,舉辦了第九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專業賽,全國共有1157家企業、200多家創業投資機構參加。最終晉級決賽的23家企業在線路演,展示了疫情防控相關的檢測、藥物、疫苗、防護及預警等一批新技術新產品,許多已經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得到應用或驗證,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包獻華對此予以肯定,同時他強調,圍繞推進科技創新創業,科技部會同有關方面在繼續辦好創新創業大賽的基礎上,還將繼續做好4方面工作。

一是實施「雙創」載體提質增效專項行動,進一步引導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雙創」載體打造市場化、專業化、全鏈條的服務平台,提升服務能力和品牌。

二是加強對「雙創」服務機構的評估考核,落實好各項優惠政策。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國創業孵化機構共獲得各類政策補貼3.3億元,為在孵企業減免房租等24.4億元。

三是發揮龍頭骨幹企業在「雙創」中的帶動作用,通過建立專業化眾創空間、創新共同體等方式,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協同創新。

四是繼續組織好「雙創」科技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成果展覽展示、項目對接、創業培訓等,活躍「雙創」氛圍,鼓勵科技人員轉化成果或帶著成果創業,提升「雙創」科技含量,以科技創新帶動「雙創」升級。


文:侯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