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家都這麼做啊」這樣的思想不能有
小姚是我以前的同事,畢業後應聘到北京分公司做財務,沒多久公司副總要出去單幹,帶了很多總監經理走了。當時她也想離職,老總勸她想清楚再決定。
起初小姚是不想換公司的,畢竟這份工作穩定,每月還有業績分紅。但最後,她還是跟著副總一起去了。
結果不到半年,副總開的公司因為經營不下去不得不解散,小姚因此要另謀出路。
後來我問小姚:「你當初為什麼選擇辭職?」
小姚無奈地給我說:「那麼多熟悉的同事都走了啊,我想跟著准沒錯。」
聽了小姚的話,我不禁想到了有名的「毛毛蟲效應」。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稱之為「毛毛蟲實驗」: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直到第八天,在幾條「勇敢領袖」的帶領下,它們才回到花盆腳下的巢里。
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面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如果小姚認識到「毛毛蟲效應」的話,相信她不會面臨重新擇業的窘境。
二、職場「毛毛蟲效應」的出現,和這三方面有關
為什麼會出現「毛毛蟲效應」呢?歸根結底有三個原因。
1,懼怕權威,認為領導的話都是對的
「簡單、相信、聽話、照做」,這是每個職場新人進入企業,領導說的八字真經,翻譯過來,就是領導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領導的話就是真理,先執行後理解。
很多人因為這八個字幹勁十足,做出了不錯的業績。但是盲目服從,就會限制你的出路,成為職場的「毛毛蟲」。
有個做保險的年輕人問我:「老師,我完全按照公司的要求聽話、照做,為什麼現在很難賣出去保險?」
我問他:「你做了多久了?」
他說:「快三年了。前兩年都還行,現在市場都不太好做了。」
我說:「這就對了,前兩年是你把領導的話執行到位了,而現在不是因為市場變了,是你一直沒變,導致你變得不認識客戶了。聽領導的話沒錯,他可以成就你,但同樣會限制了你的成就。」
我必須承認,從我還是新人開始,我一直都是聽話照做的典範;但是現在的我,卻鼓勵我的每一位職場夥伴走出「毛毛蟲效應」的怪圈。
比聽領導的話,最重要的是擁有獨立的人格,而不是像流水線出來一模一樣的成品——失去了自己的思想。
2,陷入了經驗主義的誤區
職場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隨大流心理,所以當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想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並總傾向於跟隨過來人的想法、態度、經驗行事。
雖然跟隨過來人的成熟方法、思路,總能讓我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但是面對很多問題,經驗並不能給我們很好的答案。
比如說:「千萬不要裸辭」,也就是說要辭職也要處於一種騎驢找馬的狀態,找好下家才對。
但反過來想,為什麼不能裸辭呢?
這樣的經驗對身為職場人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我反倒覺得我們更應該具備一種開拓的思維方式,對待一件事情應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李老闆本人就是從裸辭過來的:
- 首先我一邊工作一邊想著未來,那個未來總是模糊的;
- 其次裸辭讓我感受到金錢上的壓力;
- 還有讓我在裸辭的階段承受外界帶來的壓力;
- 有利於我充分放空自己,冷靜思考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現在我已經開始了自己的事業,最重要的是心智的轉變,如果沒有裸辭,我可能還在像毛毛蟲一樣頂多換一家公司掙扎著。
黑格爾說過一句話:「熟知非真知」。
經驗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摧殘一個人。我們必須認識到經驗差異化——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在處理解決時帶來的經驗上的不同。
否則會陷入「經驗主義」的誤區,成為職場的毛毛蟲。
3,工作內容產生定勢思維
定勢思維又稱「習慣性思維」,是指人們按習慣的、比較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分析問題,表現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準備。
定勢思維可能是成功路上的阻礙。
我有個朋友杉木在一家公司做副總,被另一家規模比較相對小點的公司挖過去,但是他沒有辦法面對新公司的習慣,內心常常痛苦,並拿老公司與新公司對比,最終導致自己因內心抱怨選擇離開。
這就是心理定勢在做怪。杉木習慣性地認為:管理都是一樣的,我大公司都做過,小公司還能管理不好。
這種定勢思維,忽略了管理問題具有同一性,也有差異性,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很多人往往標榜自己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擺著專家的面孔,習慣性地想像指揮工作,最後的結果是,不僅拖累了自己,還拖累了團隊。
愛默生有這樣一句名言:「模仿等於自殺」。
所以當我們只想到既定的方法、路線時,有可能是在走毛毛蟲的路線。
三、學會三個辦法,擺脫「毛毛蟲效應」
深陷「毛毛蟲效應」的人,可能會阻礙職的發展。那麼怎麼才能擺脫「毛毛蟲效應」呢?教你三個辦法。
1,嘗試「豐田五問法」
「豐田五問法」,又叫「五個為什麼(5 Whys)」,是一種通過連續提出問題來確定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的方法。
這種方法最初是由豐田佐吉提出的,他的兒子豐田喜一郎就是豐田汽車的創立者,因此,「五問法」後來成為豐田汽車公司成功的重要法則之一,被稱為「豐田科學方法的基礎」。
這一方法使用非常簡單,只需要以下三個步驟。
舉個例子,毛毛蟲的勇敢領袖是如何思考的。
第一步,提問第一個「為什麼」
挑選出一個問題症狀作為開端:「為什麼這件事情正在發生?」把這些答案羅列出來。
- 為什麼我們還沒回家?因為沒找對方向;因為沒有找對路;因為總跟著前面的毛毛蟲走。
第二步,依次追問「為什麼」
把每個答案和「答案的答案」羅列出來。
- 為什麼沒找對方向?因為不知道方向。
- 為什麼不知道方向?因為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哪邊。
- 為什麼找不到路?因為總跟著前面的毛毛蟲走。
- 為什麼要跟隨前面的毛毛蟲?因為它在走,我以為它知道。
第三步,對問題進行整合
當所有的問題回答完畢後,開始整合一些問題,追溯不同的症狀,並發覺兩三個系統性的根源。
- 為什麼要跟前面的毛毛蟲走?為什麼你以為它知道?
通過「5 Whys」,可以找出問題的根源,從而高效解決問題。
愛因斯坦說:給我一小時解答一題,關於生死。我會用50分鐘去思考這題目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不到10分鐘甚至壓縮到5分鐘就夠我去回答了。
「5 Whys」的關鍵所在:鼓勵解決問題的人要努力避開主觀或自負的假設和邏輯陷阱,從結果著手,沿著因果關係鏈條,順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問題的根本原因。
「5 Whys」在實際應用中,有可能將這種提問進一步擴展到六問、七問,甚至是更多的「為什麼」。到底該是幾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刨根問底,把最深層的原因找出來。
2,擺脫慣性思維,嘗試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又稱反向思維,是指從反面(對立面)提出問題和思索問題的思維過程,是以悖逆常規的思維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職場上,因為巨大的工作壓力,讓很多人習慣使用「定勢思維」來解決問題。這種思維是自動化的解決態度,可以減少思考,快速達到目的,然而碰到屏障時,就需要嘗試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的訓練,可以用三種辦法刻意培養。
01.反轉型逆向思維法
這種方法是指從已知事物的功能、結構、因果等相反方向進行思考。
02.轉換型逆向思維法
在研究問題時,由於一開始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受阻,而轉換思考角度,採取另一種手段,以使問題順利解決。
03.缺點逆向思維法
並不以克服事物的缺點為目的,相反,要利用事物的缺點,將缺點變為可利用的東西,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從而使事情得到更好地解決。
比如說杉木,面對高薪的誘惑時,可以轉化個角度,這樣思考:
如果我從他們公司辭職了,是因為什麼?
分析:
- 辭職——因為不賺錢——公司沒有效益——運營不好——管理者不會運營——管理方式不適合——不了解情況
- 辭職——因為不快樂——環境不匹配——管理方式不適合——不了解公司情況
得出結論:要先考察他們公司的情況。
職場上,如果不能打破思維定式,就會被慣性思維俘虜。嘗試逆向思維,換個角度看問題,遠離「毛毛蟲效應」。
3, 教你四步,培養創新能力
職場如果總是用老思路去解決新出現的情況,那職場無疑是沒有生命力的。
所以面對「毛毛蟲效應」,應該解禁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發揮創新精神,這樣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舉個例子:
我寫作日更,重要的是選題和方法,這些不是看看書就有的。可以用創新四步法:
第一步、專注思考
我選擇某個具有爭議的話題,想像些不可能的事。不要限制研究範圍,跟著興趣,直覺走,去深度思考。
第二步、醞釀成熟
心理學上有個「醞釀效應」。
「醞釀效應(Brewingeffec)」是指反覆探索一個問題的解決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由於某種機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現出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決辦法,又稱為直覺思維。
這一步就是給自己留白。因為專注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給自己時間我會去跑跑步,逛街,看個電影,去做與工作不相干的事,暫停思考寫作的事。
第三步、記錄靈感
到了這一步,可能一天兩天,某一個靈感會出在我運動時,或者是一個眺望,觀察街景的時候,是一個念頭,一個點子記錄,馬上在便簽紙上,以備日後用到。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話題都是在不經意間閃過腦海,所以記得養成記錄靈感的習慣。
第四步、執行計劃
執行計劃階段,首先劃掉那些與話題暫時無關的想法,然後整理歸納運用合理的標準、流程,判別這個創意是否可行,是否值得去做,最後規劃寫完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完成。
創新四步法可以擯棄舊的觀念,塑造新的思維,從而擺脫「毛毛蟲效應」。
按巴普洛夫學說,凡是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均可稱為創新。
如果你發現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卻依然一事無成時,你就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好好思考問題出在哪裡,可能你正深陷於「毛毛蟲效應」而不自知。
在職場上,如果你也是盲目的追隨,可能陷入了「毛毛蟲效應」。
試一試上面的辦法,會讓你從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