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一個媽媽留言:
寶寶剛上一年級,我家離學校也就500米,我試著讓他自己上下學,但是,比他大的、四五年級的都是家長接送,特別少的一部分才沒人接。現在馬路上車特別多,我也特別擔心他的安全。上學前,我和他說,要媽媽送你上學嗎,媽媽特別喜歡送你上學,但你長大了,上小學了,你能自己走著去了。
他也樂意自己走,我還囑咐他,走路要靠邊、看路看車、不要著急不要搶路、不要在路上玩要不上學就遲到了……,告訴他放學時也一樣,媽媽在家等你!
然後告別,這時候我的心情什麼滋味都有,擔心、不舍、害怕,五味雜陳!到了放學時間,我掐著點等他,看他回來,一顆心才算踏實了。
周圍人說,我這樣是折騰自己,還說,孩子太小,不應該這樣,太危險,說一旦有什麼事,我後悔都來不及。
這樣的說法多了,我也拿不定主意了,想鍛鍊孩子,也怕萬一出點什麼事,自己承受不了,不知怎麼辦......
收拾心情,表揚他!真棒!太歷害了!長大了!他還是很高興的!不舍、不安、不能路還得他自己走!我想說送你上下學媽媽愛你!讓你自己上下學媽媽更愛你!是很愛很愛你!!!
寶媽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不過她的做法,真的點贊!
的確,與過去相比,如今馬路上人多車多,不安全因素增加,父母一方面想鍛鍊孩子,放手增加獨立性,讓孩子將來更有責任感,更好適應生活和學習,獨擋一面,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遭遇不測。
不過,為人父母,在做好充分預案、考慮周全的情況下,該放手就要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不但為孩子現在好,更有利於未來成長,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九月初,新生開學,好多學生離家住校,面對孩子的集體生活,好多家長的表現各不相同:
有的家長到宿舍就各種挑剔:嫌地面髒、衛生間小、被褥不幹凈等;還有的給孩子帶床墊,送整箱礦泉水;而有的則一臉笑眯眯,這兒不錯,那兒也挺好,孩子說句不滿意,家長趕緊勸慰孩子,適應適應就好了。
家長不同,孩子自然也不同。
矯情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也矯情:套被罩、鋪床單、掛蚊帳,都是父母操辦,自己一把手不插;
不矯情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也不矯情:不用家長吩咐,自己整理床鋪和衣櫥了,根本不讓父母插手。
一直以來,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我們對孩子的基本要求,但很遺憾,能真正做到這點的孩子如今越來越少,家家一個孩子,父母寶貝的不得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捨不得讓孩子做事,哪怕該做的,也不讓做,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被溺愛的不像話,吃不得苦的孩子後患無窮。
父母自以為的愛,實際上,只是溺愛,對孩子有無盡的傷害。
「慣子如殺子」,不能溺愛孩子,父母都會說,往往認為,「溺愛就是愛得太多」,不溺愛就要少愛一些,實際上,愛和溺愛並不是程度深淺的問題。溺愛的本質是控制,愛的本質是給自由。
「溺愛」是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上什麼興趣班、選什麼專業、擇業擇偶,很多父母陶醉在「給」的幸福中,殊不知,這樣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的獨立性。
從心理根源來說,這種披著愛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表面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父母的心理需求是,通過給予來操控孩子,不相信孩子能獨立,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尋求安全感、價值感和依賴感。
這種心理操縱對孩子的傷害實在大:
- 剝奪本屬於孩子的自由,人格有缺陷
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如果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管東管西,不讓孩子做這個、干那個,自由意志得不到發展, 就會變得畏手畏腳,不知所措,失去了向上的勇氣和動力。
表現為沒主見,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還有的,窩裡橫,有情緒、有不滿只會沖家人發泄,到外面受人欺負也不敢回應。
- 不能很好地適應生活,影響發展
獨立性是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后,儘快適應新生活的關鍵,能力越強的孩子,適應生活越快,越能減少因生活瑣事帶來的煩擾,心無旁騖地做好眼前事,取得好成績。
像前面的高一新生,過集體生活,嫌這也不好,那也不順心,整天被這些瑣事煩惱,當然不能心情平靜地學習、生活;而那些從小被父母要求為自己負責的孩子,更有自信心,憑藉自己的能力,迅速擺平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投入新生活中。
真正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使用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同樣道理,一個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偉大,進而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並且產生強烈的責任感。
實際上,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世界上大部分的愛,都是為了要在一起,只有父母的愛,所有努力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分離。為人父母,說簡單也簡單,無非兩個任務:
- 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
- 和孩子分離,促使孩子成長
愛的尺度,如何把握,需要父母智慧來修行。
不過,讓文章前提到的,一年級的孩子獨自上下學,我真心點贊,支持這個媽媽的做法,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