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們現在人的三國啟蒙,大多數是《三國演義》,三國評書和三國遊戲。最近偶然入手一本日本三國志研究者渡邊義浩的「初學者三國志大全」(書名為《三國志事典》)。簡單閱讀後的確有些值得分享的點。
正聊三國作者注意到,不同文化的人,了解同一段時期或事件。他們的啟蒙各不相同,三國時期畢竟是中國重要的歷史時期,而且我們本土衍生的藝術形式可以更好的讓我們提前接觸,所以中國人學三國,總會有一種文化薰陶式的先天優勢。而日本人聽不懂評書,他們也看不懂京劇甚至無法準確了解簡體字。所以他們了解三國只有翻譯過來的原文獻和日本人自己總結的工具書來了解中國的三國時期。
我們今天分享的,就是一本日本有關三國的「爆款」書籍。本文將簡單從本書的框架一一為大家呈現日本人學習三國的工具書之一。
第一部分:三國大環境概述
這本工具書並非直接開始講魏蜀吳三方面的人物,而是從大環境講起,同時也穿插部分《三國志》的各種相關。
1:陳壽的一生。除了有關陳壽的生平,也捎帶了儒學對中國歷史寫作格式的影響,譙周的信息;陳壽寫《三國志》的背景,陳壽對於三國時期正統性的態度和陳壽發掘史料的困難和西晉「當局」的壓力。
2:《三國志》成書結構及主要內容,列出了歷史上不同時期中國古人對三國志的考證文獻與文獻所在地,部分中國古人研究三國的手抄稿他們(日本人)給較為完好的保存了。然後《三國志》的不同時期手抄本他們基本也有所珍藏(從南宋時期基本每個朝代都會抄一遍中國的各朝官史帶回日本,所以我們能理解日本人對於中國很多史料之間差別的質疑)。
3:裴松之簡介和並列舉了幾個較為重要的《三國志》重要輔助資料及事件。
4:《後漢書》簡介,主要介紹了成書時間,成書過程與作者的價值觀等。最重要的一點,他揭露了唐朝時期因種種需要改《後漢書》部分內容的情況...並對《後漢書》現存版本的部分內容表示懷疑。
5:《晉書》簡介,主要寫了成書時間,作者簡介,創作背景,正統性主張,唐朝時編修晉史的主觀性和偏向性等。
6:介紹三國六個重要節點:黃巾之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五丈原;三國一統。
7:三國正統派別及《三國志衍生》:蜀漢正統論萌芽及發展,朱熹與「二程」影響下的蜀漢人物新形象,將三國「演義化」進程,《三國志平話》簡介,《三國志演義》,「毛宗崗本」的特徵簡介等。
第二部分:魏蜀吳人物「卡」及大事時間軸
作者別有用心,他將魏蜀吳晉四個「勢力」的絕大多數人,都做成了頁卡的形式來呈現。每個人物的頁卡內容就像咱們今天填寫的簡歷差不多。
主要內容有,姓名,字號,諡號,生卒年,出生地,小名,《三國志出處》,主要事跡等(部分人還有畫像)。
另外每個勢力在介紹人之前,都會有大事年表及國家君主的大事記等,晉方面一直時間軸寫到「五胡十六國」。
原書魏蜀吳晉分別用四章描述,加起來至少占書內容的50%,本文合為一章簡單分享輒止。
正聊三國作者注意到,這一大部分的設置,可以讓讀者輕鬆從勢力劃分的方式快速找到想要了解的人。並且,每個人物(除了晉)都是按照《三國志》的人物順序呈現的。不同勢力書邊也會有明顯區分,非常適合初學者。
第三部分:日本人眼中的四十大名場面
除了日本人眼中三國歷史的重大節點之外,本書也總結了日本人總結的名場面,意思是經典片段。快來看看面對同一個歷史時期,讓你總結四十個經典片段和日本人總結的是否相似?
在這四十個名場面中,每個片段都加上了豐富的解讀和史料支持(並非完全按照時間順序)。
1:曹操誕生及年少的曹操
2:劉備崛起及鞭打督郵
3:孫堅出生及摸爬滾打
4:董卓專權
5:曹操的大義(曹操討伐董卓的積極)
6:孫堅和袁術的恩恩怨怨(孫堅鎮斬華雄)
7: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不解釋了)
8:袁紹崛起
9:關羽的大義(斬顏良後棄曹歸劉)
10:江東之託(孫策託付孫權)
11:官渡之戰(主推了荀彧的分析)
12:髀肉之嘆
13:三顧之禮
14:隆中對
15:君臣魚水之交(劉備和諸葛亮)
16:長坂坡的忠臣(單指趙雲)
17:長坂坡的「咆哮」(張飛)
18:魯肅的戰略(魯肅對於孫劉聯盟的貢獻和大方略的制定)
19:周瑜與赤壁之戰
20:劉備入川
21:關羽之死(順便分析了關羽神格化的發展)
22:吳下阿蒙
23:曹丕受禪
24:白帝城託孤及夷陵之戰
25:七擒七縱及東晉人對此事的質疑
26:出師表(裡面有日文完整版)
27:揮淚斬馬謖
28:後出師表
29:天下奇才(諸葛亮的軍事科技政策等)
30:死諸葛瞎走活仲達
31:孫策平定江東的過程
32:白馬之戰
33:官渡之戰
34:曹操華北統一之戰
35:赤壁之戰
36:劉備入蜀之戰
37:夷陵之戰
38:街亭之戰
39:伐蜀之戰
40:晉滅吳之戰
第四部分:三國時期的思想文學研究
除了人物介紹,名場面介紹和戰爭介紹之外。本書作為工具書最大的亮點在於日本學者也對中國當時的其他「上層建築」有所分享。在本章,也就是原書的第七章開始,作者開始了一些不同領域的垂直研究。
1:儒教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展開與發展
主要講述了三國時期有關儒教的三種主要學派。他們分別是以鄭玄為首的傳統儒學;荊州派儒學的發展及實際應用;王肅(王朗他兒子,王元姬的父親)的經學。
2:漢末三國西晉重要文學人物
主要講述了曹操及其文集;曹丕文集及論文;曹植詩集;建安七子;陸機(西晉);阮籍和嵇康等。
3:玄學的興起
4:史學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提出了「因時代禮樂制度變化與人們價值觀變化相匹配」(小編文筆不好,只能這麼總結)的過程作為參考點。還複述了儒學對於記載歷史和格式的影像,提出對「史書爛造」的憂慮,還有歷史比對法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展。
5:道教的興起和發展
6:佛教的傳入及發展和影像
簡單分享了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人們對道教態度潛移默化的改變,艱難曲折的發展和逐漸在東晉時期初具規模的過程與文獻。
第五部分:三國時期的「國際關係」
註:本文部分內容中國史學觀點為「民族關係」,日本學者採用「國際」觀點視角。
日本人非常重視從外國史料中作證自己的文明,而從漢朝時期開始對日本有明確記載之後,《三國志》中有關日本的內容也是他們重要的參考資料。
1:曹操的抑壓政策
主要分享了曹操對於西部民族和南匈奴的控制問題,包含武力輸出和民族融合等方式。
2:孫吳的海陸開發
本部分講了孫吳對於東南沿海的探索和交州地區的進一步認知,並暢談東吳對於「開發」和探索的動力和必要性。
3:漢朝民族融合政策的繼承發展
主要列舉了諸葛亮對於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溝通交往方式,西域民族對於涼州戰事的影響作用等。
4:《四國志》的概念論
主要分享了對於遼東公孫家族建立的政權與三國政權的可比性和正統性。
5:日本和東吳之間的交往
雖然沒有寫在《三國志》中,其實日本當時除了和魏國有交流之外,和東吳也有較深的溝通。
6:日本與魏國的往來
主要分享了日本朝貢後獲得的回賜與獲得的制書;往來使者和往來物品的具體信息;日本國內亂時魏國的詔書影響日本。
7:從《三國志》看日本人當時的狀況
主要介紹了:日本民族眾多,小國林立;日本人當時的衣食裝扮;日本人的禮節和習俗;日本的特產;日本人的占有欲;日本人嗜酒;日本當時女人的地位;日本的國家狀態;日本的身份區別;日本人對於本土地理的探索。
8:三國時期日本地區各國
本部分主要分享了日本人當時各國(含地區)的地理位置及情況(當時日本有巨多國家)。其中包括,帶方郡東南部出海後的部分山島;對馬海峽;福岡;福岡東南側有個不彌國;邪馬台國;旁國;狗奴國等。
9:日本當時的國制,等級及王權
第六部分:資料集
眾所周知,類似於工具書編錄完了主要功能之後,還會有很多資料補充,就像新華字典裡面有二十四節氣,中國古代朝代年錄等。這本工具書也不例外。
1:三國各時期勢力分布圖(也就是我們玩三國遊戲常看到的勢力圖)
2:三國年表(真三國無雙系列遊戲的資料也有),主要分類為漢室、群雄;魏;蜀;吳;晉等勢力放在一個大時間軸表上面。
3:後漢三國時期官職一覽,參考資料為清朝學者的《三國官職表》。比較人性的是,這個官職表為了更好地理解,將當時官職的「品職」換算成清朝的品階便於理解,同時包含各個官員(或開府的屬官及其品階)
4:裴松之引用文獻大全。這個也像人物一樣每個都做成頁卡的形式。每本文獻基本包括:名稱,時代,作者,經史子集的類別,文獻性質,文獻簡介等。
5:對於日本人來說的專有名詞解析(例如印綬,烏桓,管仲,黃巾,五斗米等)
6:以五十音圖為查詢方法的事項索引及名次出現的頁數(分為人名索引及事項索引)。
一本書的所有內容,就到此結束了。當我們還在爭論正統性參考及因種種需要而變更的時候;還在爭論關羽神格化發展的時候;當爭論晉朝寫史的謹慎和唐朝改史需求的時候,人家都做成工具書來分別呈現了。
記得在網上很多人的評論會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結果被別人評論「正反你都說了」。也許,咱們的缺點在於缺少求同存異的和諧交流,非要辣評與駁斥。
有一天,筆者看到日本某「三國愛好者」團體建的一個日本網站。看到他們匯總了中國所有三國相關(含《三國演義》)的遺址和景觀匯總,我再用中國某搜尋引擎查找三國景點大全時,只有零星的問答和鑲嵌的三國遊戲廣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