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從小範圍的人情走向全社會的信用

2019-08-15     劉潤商學


商業洞察 | 作者 / 劉潤 整理 / 曾情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23篇原創文章


有同學說:中國是典型的人情社會。我們都身處在中國的熟人機制里。

他問我如何看待中國的人情社會和西方的信用社會?

我說,這兩者不能比較好壞,因為應用範圍不一樣。

只要明白背後的商業邏輯,也就明白該如何看待這兩者了。




1

中國的人情社會


什麼叫人情社會?

人情社會指的是做很多事都喜歡找人。孩子上學要找人,醫院看病挂號要找人,辦一件什麼事也要找人。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

因為人情社會的背後邏輯是降低交易成本。

徐小平曾經說過:創業,最好找同學,同鄉,同事做合伙人,因為大家有一種天然的信任關係。

這種關係,和行賄無關。行賄不叫關係。

關係,是我倆認識,或者是我倆有共同認識的人,會更容易產生相關聯的信任感。

如果我和朋友說,這是我另一個朋友,你幫他個忙,下次他也會幫你。本質上這就相當於是合約。

合約是我幫了你,按理說下次你也會幫我。

這種合約為什麼在陌生人之間無效,卻在熟人之間有效?

因為熟人都在同一個圈子,壓力能產生關聯信任感。

如果你失信,就相當於在這個圈子裡敗壞自己的聲譽。

人情社會的本質是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去尋找人與人之間的關聯。




2

西方的信用社會



西方,是信用社會,是契約機制。

什麼是信用社會?

信用社會指的是陌生人之間也存在信任感,它建立在每一個人都守信的基礎上,默認地相信你守信。

如果你失信,就要接受法制帶來的巨大懲罰。

西方也許沒有人情的概念,但信用社會和人情社會的本質相同,只是應用範圍不同。

人情社會有個巨大的限制:只能使用於能連接上的人,連接的層次越少,信任感就越強。

簡單來說就是我倆成為朋友之後才存在人情,我們間的關係越親密,我就越信任你。

所以這種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只能在小範圍使用。

但西方的信用社會不同,它能使用於每一個陌生人身上。

在契約機制的基礎上,大家默認地相信你會守信。如此,降低的便是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



最後的話


人情社會和信用社會的本質都是降低交易成本,差別只在於應用範圍不同。

人情社會面向的是小範圍的熟人圈子,信用社會面向的是大範圍的陌生人圈子。

中國的機制是人情,建立信任的方法是:你失信,就要面臨鄰里皆知帶來的社會壓力。

西方的機制是契約,建立信任的方法是:你失信,就要接受法制所帶來的巨大懲罰。

而文明的社會是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會不斷成長,從小範圍的人情變成全社會的信用。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中國也在逐步向信用社會發展。

例如過去大家只能向熟人借錢,基於人情,我把錢借給你。

現在,大家都可以在網際網路花唄借錢了,基於你良好的信用記錄,把錢借給你。

這是人情社會逐步向信用社會發展的成長曆程,也是成為更好文明社會的必經歷程。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GZ7mmwBvvf6VcSZUM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