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詩詞的靈魂,它傳遞著詩詞的美。所謂意象,就是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的有機融合。意象往往是詩詞的點睛之筆,它有助於我們對詩歌的解讀。我國古典詩詞的意象極其豐富,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以月傳達思鄉、念親之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是以芳草喻離恨或相思;「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是以鷓鴣鳥寄託處境之艱難等。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來體會一下詩詞的意象美。《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王昌齡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時。對於這首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人人皆知。畢竟這首詩的最後7字「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千古名句,歷來深受世人所稱道。
而這首詩的意象美,就集中體現在「玉壺冰」上。所謂「玉壺冰」,也就是裝在玉壺裡的冰。因為兩者的結合,即冰清玉潔,所以在詩詞里,便多比喻高潔的個人操守。譬如,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就有「周苛慷愾(kāng kài),心若懷冰」之句。鮑照的《代白頭吟》中亦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那麼王昌齡這首詩究竟是如何具體體現這一意象美的呢?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先,顧名思義,這首詩是王昌齡為送別一個叫辛漸的好友,而作的一首送別詩。題中所說的「芙蓉樓」,根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記載:「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可知它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然後,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它的意思是說,第一天晚上,王昌齡為辛漸餞別的時候,外面正下著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江雨。等到了第二天早上,王昌齡送別辛漸後,便只留下了楚山的孤影。這裡的「寒雨」,指秋冬時節的冷雨,除了點明季節外,它還渲染了離別的黯淡氣氛。
至於這裡的「連江」,則是從大處落筆,既形容了當時江雨的水天相連、浩渺迷茫,又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起到了烘托作用。我們說明明是王昌齡送別友人,這句詩給人的印象,卻好像是楚山在送別友人。這是詩詞意境的藝術魅力。江邊送別友人,自然會佇立目送,但友人的身影包括船影,勢必會很快就掩蓋在群山之間,再也看不到了。
但如果將自己的離情,寄托在高山上,便可以藉助山高的優勢,做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效果。這樣寫,也加深了王昌齡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另外,這裡的「孤」,也突出了辛漸去到洛陽後,留在吳地的就只有詩人獨自一人,就像是孤零零的楚山一樣,日日夜夜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離別後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最後「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王昌齡對友人的臨別叮嚀之辭。它的意思是說,你到了洛陽,如果有我的親友向你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就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正常來說,託人帶去的口信以報平安居多,如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那麼王昌齡為何要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呢?
這要從王昌齡謫官的身份說起。古代被貶謫的文人,其實最艱難的不是生活上的困苦,而是精神上的折磨。很多人會就此一蹶不振,日益消沉,病魔纏身。王昌齡能夠說出「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明他的精神狀態是豁達樂觀、昂揚向上的。因此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就要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王昌齡對洛陽親友的一片深情。
綜觀王昌齡的這首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而它之所以會有豐富的意蘊,主要便是源於詩中的「玉壺冰」這一意象。總的來說,王昌齡意象很美的一首詩,最後7字是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