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古詩詞創作的重要題材,也是古詩詞中出現最頻繁的意象之一。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柳永《雨霖鈴》中的「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李清照《聲聲慢》中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等。總之,詩人的心境不同,雨所寄託的情感和使人感受到的美感也就不同。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絕句》,便是眾多寫雨詩詞中的一首代表作。它出自於南宋高僧志南之手,是志南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對於高僧志南,其生活狀態已不可考,詩壇名氣也沒有當時的中興四大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遊」大。但就是這首短短的《絕句》,因為對早春「杏花雨」的細膩描寫,把志南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首先,詩的前兩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即詩人將一隻帶篷的小船,系在了參天古樹的濃蔭下,然後便拄著藜做的拐杖,慢慢地走過橋,向橋東而去。我們說這首詩的主旨,在於高僧志南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所以按理說,春遊的路徑,應該是他自己的主觀行為才對。但是他卻在這裡將「杖藜」擬人化。
如此一來,「杖藜」不僅成為了詩人的一個值得信賴的遊伴,還似乎成為了詩人此次春遊的導遊一樣,親自帶領著詩人直奔橋東而去。當然,並不是說橋西就沒有春景可看,而是通過一個過橋的動作,就突出了橋東存在著更為美麗,更值得遊覽的春景。很顯然,「杖藜扶我過橋東」,便將讀者的視線轉移到了橋東那邊。那橋東究竟有什麼呢?
然後,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也就是高僧志南在橋東的所見所聞。它的意思是說,早春季節,杏花開放,濛濛細雨好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一直下個不停。迎面而來的春風,沒有絲毫寒意,反而令人心曠神怡。「杏花雨」,指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楊柳風」,是「二十四花信風」中的一種,因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故稱「柳花風」或「楊柳風」,這裡則泛指春風。
如果真要按照它的意思來看,其實就是描寫的「細雨」、「和風」而已,但是用「杏花雨」、「楊柳風」,無疑更有美感,也更具有詩情畫意。我們說陸遊曾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將春雨和杏花聯繫在一起,但顯然志南的這句「沾衣欲濕杏花雨」更為密切、生動。詩到這裡便結束了,但高僧志南在「杏花雨」中扶杖東行的身影卻印在了腦海中。
另外,久久揮之不去的,還有高僧志南扶杖東行所見到的絕美春景。綜觀志南的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無疑具有動人心弦的藝術力量,尤其最後2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還是千古名句,歷來為人所稱道。因此,高僧志南這首《絕句》中的「杏花雨」,堪稱是古詩詞中最美的一場雨。當然,關於雨的詩詞還有很多,你最喜歡哪一句呢?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XPszXEBfwtFQPkdBx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