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棲大會看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和關鍵

2019-09-27     移動支付網

網際網路的發展正在重塑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而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成為了金融機構思考的重要課題。面對供需兩端由於技術和觀念帶來的改變,網際網路時代的銀行們要如何經營用戶?如何持續發展?

銀行的數字化進程不斷深化

在26日雲棲大會的數字銀行專場論壇上,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雲智能新金融業務部總裁劉偉光表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銀行的數字化發展進程正在不斷的深化。從移動銀行、敏捷銀行到智能銀行,再到開放銀行,數字銀行已經從1.0發展到了4.0階段。而價值深度互聯、場景金融、能力開放將會是目前階段的關鍵。

從業務層面來看,從物理網點為核心開展業務到電子技術延伸物理網點的觸角,再到移動化可隨時隨地獲得銀行業務,這經歷了信息化、網際網路化、移動化的發展演變,而下一個進程將是從智能化到開放化、場景化,銀行業務會嵌入到生活場景並智能地進行差異化、個性化服務。

論壇上,阿里雲智能新金融業務部資深解決方案總監婁恆提出了對於未來數字金融的「六大預見」:

1、銀行正在從一個「地方」變成一種隨時、隨地、隨需、「永遠在線」的服務。

2、「數據資產」將成為最重要資源和核心競爭力,數據驅動的智能化應用將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3、「數字化半徑」=「業務疊代半徑」,銀行更加注重「數字化生態連接」的建設,以獲得更多的業務場景和流量。

4、數字化成熟度高的銀行將率先完成「樂高式銀行」,整合內、外部業務資源,形成「APP Store」的運用模式。

5、銀行將從單純的「金融服務商」轉變為「綜合類生活服務商」。

6、2022年內將有超過50%的銀行會完成新一代分布式金融核心架構改造。

因此,隨著銀行的數字化進程不斷深化,未來的銀行服務將是基於場景的金融服務,而通過場景的深入,銀行的金融服務將會無處不在。

數字銀行的核心能力:移動、敏捷、智能、開放

對於銀行而言,其用戶經營的核心不外乎產品和服務,關鍵點則是獲客和導流。如何結合數字化的能力,從技術到服務進行全面的能力升級則是重點。

在劉偉光看來,數字銀行在未來轉型過程中的四大核心能力在於:移動、敏捷、智能、開放如何理解呢?

首先,數字化時代只有移動銀行才能滿足最佳的客戶體驗。據銀行調研顯示,2022年銀行認為最主要的Top5數字化渠道中,移動銀行、網銀、數字助手、社交媒體、第三方平台分列1到5位,其中移動銀行認可率高達90%。

對此,婁恆也認為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了人類的新器官,移動銀行能為其帶來更豐富的數字化渠道和場景連接能力,因此移動時代銀行需要開啟「移動優先」的模式。

其次,敏捷銀行將助力普惠金融服務。雲計算、分布式技術中台、數據中台、移動渠道、智能風控等將會是幫助銀行提升服務能力的關鍵,例如高並發交易、高可用容災、實時安全控制、低成本交易等等。尤其是中台化戰略,則是敏捷業務實現的根本,這一點將在後文詳細介紹。

再者,智能化能夠降低客戶的交互摩擦度。無論是在授信環節還是用信環節,智能化的服務都能降低客戶的交互摩擦度。而數據智能能力,則可以支撐線上化、千人千面的金融服務,並可以實現精準營銷、智能投放,提供個性化的用戶體驗。

最後,開放銀行則有助於能力開放、場景接入以及產業協同的建立。開放意味著信任基礎設施、統一支付清算體系、全面的風險控制體系、營銷渠道合作、多方安全數據共享等各方面的能力融合發展。

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中台戰略、混合雲與區塊鏈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開篇即強調了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顯而易見,金融創新的關鍵在於與金融科技相關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上文從大方向上說明了未來數字銀行轉型發展的四大核心能力,但要從技術細節上實現這幾大能力,其中的中台戰略、混合雲、區塊鏈則是三個關鍵點。

2019年上半年以來,為了降低人工成本五大行總計裁員超過3萬人,但同時以工行為例其五年以來的營利則持續增長。數字化轉型升級給銀行業帶來了衝擊,但同時也帶來了契機。廣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銀信中心副總裁周丹在談到銀行在數字化轉型的新契機時表示,「中台戰略」將為銀行帶來透明化、可復用、端到端的服務能力,是「百行百面」的關鍵。

對於中台的本質探索,他作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即將中台戰略比作「中藥鋪」。「中藥鋪」的抽屜一定是按藥材而非藥方進行儲藏,然後按方找藥、按藥組包。而銀行科技對業務的支撐同樣面臨著過去按藥方進行儲藏所帶來的挑戰,「中台」則是銀行從開發模式、服務模式、IT架構、業務發展各方面進行轉型的關鍵。

婁恆則認為,業務中台、技術中台以及數據智能中台決定了銀行數字化的上限。業務中台指實現金融級業務的核心套件,而技術中台則是面向全鏈路的分布式架構支撐海量金融交易技術,數據智能中台則包括智能營銷、智能風控等,是提升用戶交互體驗的關鍵。

如果說中台戰略是為了提升銀行數字化的服務能力,那麼混合雲模式則是在保證業務連續、穩定、合規基礎上,加速業務孵化和創新的關鍵。專有雲需要合規、可靠、安全,公共雲則提供敏捷、彈性和拓展,在專有雲和公共雲之間透明移動負載、無縫切換則能有效應對一些特殊的高負載場景,比如雙十一。

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在於可信開放共享,而開放又是數字化銀行未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劉偉光認為,區塊鏈技術對於網際網路的價值在於降低企業間的協同摩擦。數字化四流協同(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可以最小化協同的摩擦度;跨機構的共享帳本,使交易既結算,避免複雜的跨機構對帳。

婁恆則列舉了目前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方面的案例,通過應收帳款的發行、流轉、融資、清分等過程都運行在區塊鏈上,使得金融機構能穿透式獲得核心企業信用,這樣一來不僅僅是一二級供應商,甚至是N級供應商也能夠輕鬆獲得融資貸款。

結語

近年來,人們總是將AI、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這些概念掛在嘴邊,而實際上隨著行業的發展,通過這些技術而帶來的數字化升級顯然已經走進了現實。正如移動網際網路的無處不在一樣,未來的數字銀行服務也將會是無處不在的。

2019年,央行擬定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監管規則,在此新形勢下,移動金融機構如何做好個人信息收集和保護、開放模式下的信息和數據安全如何保障、刷臉支付如何平衡好安全與便捷?

藉此,北京移動金融產業聯盟、移動支付網將於11月5日在深圳舉辦以「安全合規 面向未來」為主題的——MFSC 2019第四屆中國移動金融安全大會,主題演講及報名通道已開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B2gcm0BJleJMoPMzsf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