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幕後到前線:「IS新娘」,恐怖組織的秘密武器?

2019-09-25     Vista看天下

鄭立穎 / 文

當看到懷有9個月身孕的沙米瑪·貝居姆頭戴黑紗,身穿黑色罩袍,滿臉絕望地說出「我只想回英國」時,人們的心很難不被這個19歲的少女所觸 動。

因此,英國內政大臣賈維德表示「會動用一切力量阻止貝居姆回國」,並取消她的英國國籍後,英國政府陷入了輿論的漩渦。

貝居姆的姐姐直接致信賈維德,稱其剝奪了貝居姆「唯一的希望」。貝居姆的律師塔斯尼姆·阿肯吉則公開譴責英國政府缺乏人道主義精神,違反《歐洲人權公約》,令貝居姆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

然而,隨著對貝居姆人生故事的深入挖掘,她和其他「IS新娘」被蒙蔽、被傷害的形象卻一點點崩塌,甚至是180度的反轉。

人們還是太善良了。

「IS新娘」

4年前,15歲的孟加拉裔英國女孩貝居姆決定成為一名「IS新娘」,她偷走親友的首飾作為盤纏,前往敘利亞,義無反顧。

然而,之後的4年里,想像中的「美好生活」在現實中卻是戰爭、炮火和空襲……因為營養不良和醫療條件差,她連續失去了三個孩子——英國政府拒絕她回國之後不久,貝居姆生下了第三胎,沒過三周,這個小生命就死於肺炎。

當地時間2月22日,倫敦。貝居姆的姐姐向媒體展示妹妹15歲的照片(視覺中國 圖)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位令人同情的母親,並不如她向媒體自稱的,在敘利亞只是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婦,「只是待在家裡,照顧我的丈夫,照顧我的孩子,沒有做任何危險的事情」。

據情報機構透露,現實中的她,根本不是「誤入歧途」「家破人亡」「祈求回國」的弱勢女子形象,而是一名隨身攜帶AK47,在街頭掃蕩的「伊斯蘭國」女性道德警察執法者,職責範圍是發現並舉報那些生活舉止不符合伊斯蘭教規定的女性,以及蔑視「伊斯蘭國」法律的人,月收入高達1500英鎊(約合人民幣13330元)。

情報還指出,有人在「伊斯蘭國」據點敘利亞拉卡市(Raqqa)看見貝居姆持槍對身穿鮮艷鞋子的敘利亞婦女大聲喊叫。另外,還有目擊者看到,這名「IS新娘」在縫製自殺式爆炸背心,「穿上它的人不引爆炸彈就無法脫掉背心」。

事實上,貝居姆公開表示過,她從不後悔加入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像貝居姆這樣的「IS新娘」,是一群被恐怖組織宣傳洗腦的懵懂少女,而嫁過去後,她們所做的不過是煮飯、打掃、照顧孩子和丈夫等家務事。

但現實遠不止想像的那麼簡單。

作戰力量

2018年10月,突尼西亞女孩米納·蓋布拉告訴母親,自己第二天早上離開,前往東部城市蘇塞尋找工作。

母親並未覺得有何異常,「蓋布拉一直都很勤奮和努力,她在攻讀博士學位,整天將自己鎖在房間裡,對著電腦為博士論文和未來的工作做準備」。

第二日,突尼西亞首都市中心最繁華的大街上,一名女性自殺式襲擊者在警車附近引爆炸彈,二十餘人受傷,其中大多數是警察。作案者正是蓋布拉。

警方調查發現,蓋布拉利用「秘密溝通渠道」與「國內外的恐怖主義領導人」取得聯繫,通過網絡學習自製炸彈,並宣布自己效忠「伊斯蘭國」。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29日,一名女子在突尼西亞首都市中心引爆了自己。(東方ic圖)

對於這個調查結果,蓋布拉的家屬深感震驚,他們沒有認領蓋布拉的屍體,也沒有參加她的葬禮。蓋布拉究竟何時被「伊斯蘭國」洗了腦,成為他們餘生中再難弄清楚的謎題。

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以來,女性自殺式襲擊事件一直在上升,甚至在1985年至2006年期間,15%的自殺式襲擊是由女性主導的。

女性自殺式炸彈襲擊者更具隱蔽性和欺騙性,同時,一些女性生性脆弱,更易被操縱和蠱惑。恐怖組織正是利用了這些特徵開始加大力度培養女性來進行自殺式炸彈襲擊。而女性自殺式炸彈襲擊者最強烈的動機之一,就是為逝去丈夫或近親報仇。

薩麗·瓊斯,曾是一名朋克樂手,2013年,她在網上結識了19歲的吾姆·海珊,並前往敘利亞。二人被英媒稱為「恐怖夫妻」。2015年,海珊在美國無人機空襲中喪生,隨後,瓊斯就成了凶名赫赫的「白寡婦」。

她利用十餘個帳號在社交媒體招募女性前往敘利亞,指導女性自製炸彈,並「鼓勵」她們進行恐怖襲擊。

有消息稱,瓊斯在2015年紀念二戰日本投降慶祝活動中,策劃了暗殺英國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的行動。2016年,瓊斯還在社交媒體上呼籲在倫敦、格拉斯哥、卡迪夫等地的女性在齋月期間進行恐怖襲擊。

聯合國曾發出警告稱,「伊斯蘭國」中女性的角色被低估,她們在加入「伊斯蘭國」後,除了負責傳統的家務,已經開始接受安保和作戰訓練。一旦她們「學成歸國」,將負責招募成員、策劃襲擊和前線作戰等任務,而對恐怖組織女成員的刻板印象,導致各國安全部門嚴重低估了她們的破壞力。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9日,敘利亞大馬革。政府軍和「伊斯蘭國」多年的戰火,使當地的建築設施遭到嚴重損壞,滿目瘡痍(視覺中國 圖)

報道顯示,2016年10月,10名女性試圖在摩洛哥議會選舉期間發動自殺式襲擊,被摩洛哥當局逮捕。調查發現,其中4名女性已經嫁給了「伊斯蘭國」聖戰者。而在2017年,英國破獲一起針對大英博物館的恐襲計劃,而此次恐襲策劃人均為女性,主犯僅18歲,從犯是其親人和朋友。

就在今年4月21日,斯里蘭卡遭遇恐怖組織連環爆炸襲擊。當警方進入自殺式爆炸襲擊者伊哈姆家時,伊哈姆懷著孕的妻子法蒂瑪引爆了炸彈。她自己、三個孩子追隨著丈夫而去,並讓三名警察喪命。

法蒂瑪成為斯里蘭卡9名自殺式爆炸襲擊者中唯一一名女性。

何以為家

是否允許具備作戰能力的「IS新娘」回國,成為各國政府最頭疼的問題。這些人經過深度洗腦,也可能遭遇了嚴重心靈創傷,甚至可能會在本國策劃恐怖襲擊。

2015年,澳大利亞立法剝奪了那些加入恐怖組織民眾的國籍。為了不讓民眾在剝奪國籍後成為無國籍人士,這項法律只適用於具有雙重國籍者。後來,美國也宣布禁止為「伊斯蘭國」服務過的女性回國。上個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在推特中表示,不會讓加入「伊斯蘭國」的少女霍達·穆塔納重返美國。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國家為回國的「IS新娘」設置了特殊的去極端化機構。《華盛頓郵報》報道,法國在羅亞爾河谷建立了去極端化中心,極端主義者歸國後將在這裡接受關於法國歷史和文化的沉浸式教育。沙特也建立了改造營,由工作人員對歸國的恐怖分子進行一對一指導,幫助他們學習歷史、哲學等知識。

然而,反恐專家讓·查爾斯布里薩德對恐怖分子是否能回歸社會有所懷疑,「恐怖組織的參與者中,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有著非凡的決心」。

紐約大學全球事務中心研究員瑪麗·阿爾蒂爾則進一步表示,恐怖分子和其他刑事犯罪者的再犯風險相當。在對超過40個恐怖組織的87個樣本進行調查後,她發現,70%脫離恐怖組織的人還是會重返暴力。換句話說,「除非能夠找到讓她們(IS新娘)重回社會的辦法,否則,她們很容易重回恐怖主義。」

5月4日,孟加拉國外長就是否接納貝居姆做出了公開表態,「我們跟她沒有任何關係,她不是孟加拉公民。」「我們的原則很簡單,任何人一旦與恐怖主義有牽連,就是死刑,沒的商量。」

貝居姆父親在英國哭訴,「女兒已經知道錯了,她應該有個歸處。」但沒有一個人能為一個國家保證,讓「IS新娘」回國,是拯救了一個無知少女,還是在本國埋下一顆炸彈。

畢竟,如何定義一個恐怖分子已經被改造好,始終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xB3a20BJleJMoPMym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