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
認定公布了
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
我市時堰鎮陶莊村陶莊榜上有名!
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
陶莊簡介
陶莊村地處里下河地區,位於距時堰鎮區1.5公里的西南角,東與三時村交界,南與塘壩村接壤,西與溱東鎮草舍村相連,北與興化市戴南鎮和張郭鎮毗連。
地名含義:陶莊村,2000年村組合併時將原陶思村、陶東村、黃柏村合併為一個村,名字以原習慣性名稱為村名,故取名為陶莊村。
占地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5200多畝,水面:1200多畝。
全村人口:居住人口3800多人,本村戶籍人口3200多人,1010戶,設17個村民小組。
交通:陸地村南有省道610公路和弶溱公路由東向西過境穿過。水上有泰東河在村北由西向東過境穿流。莊西有南官河由北向南是興化通往海安的交通要道。河網密布,水陸交通便利。
企業概況:全村大小企業43家,主要從事不鏽鋼產品生產和銷售,每年向國家上繳稅收達300多萬元。
陶莊古石橋
(建於清嘉慶年間,距今200餘年,東台市文物保護單位。橋長6.4米,寬2.4米,高3.8米,橋面由4塊花崗岩拼接而成。)
歷史沿革
元朝末年,張士誠在蘇州稱皇,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後,蘇州那邊的人家逃到這裡的。陶思是「逃死」的諧音而來。
相傳明末清初該地有座古廟,四周長滿黃楊和柏樹,故以樹名而取名叫黃柏叢。
1949年隸屬時堰區,1958年成立陶村大隊,1960年劃出陶東、黃柏分別成立大隊,1967年改為東風、東勝、東興大隊,1983年改為陶思村、陶東村、黃柏村,2000年4月將三村合併為陶莊村,村部設在陶東自然村。
村上大姓:丁。有名的大地主丁柏陶(音)。莊上的丁有兩支,一是泰州搬遷來的,一是姜堰搬遷來的。
陶莊新村
陶莊村是我鎮作為歷史文化古鎮的一個縮影。我們時堰的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上古時代,這裡是東海與黃海之間「扶海洲」的一部分,成陸於7000年前。滄海桑田,幾經演變,先民們在這裡繁衍生息。
時堰古井
(位於井欄巷,井深7米,口闊1米,從古至今,枯水期不枯,洪水期井水高出路面但不溢出,群眾稱之「神井」。關於井的傳說有二:一說為當年七仙女與董永成婚後,落腳時堰井欄巷謀生,繅絲汲水之井,距今2000餘年;一說系馮道立所開鑿,距今150餘年。)
據考證,4000~5000年前,時堰一帶就有人群密集聚居,日漸形成村莊、集鎮。《時堰志》記載: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周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時堰一直是周邊鄉鎮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時堰是明末清初里下河地區姜(堰)、曲(塘)、海(安)、溱(潼)、時(堰)五大名鎮之一,亦是有名的商埠碼頭。至清乾隆年間,時堰成為泰州鹽運分轄各鹽場的淮南四鄉之首,轄灶戶1900多,灶丁48000餘。依鎮而過的運鹽河,南接長江、北通運河,運鹽船隻來往穿梭,堰口歸帆,商賈如織,商埠重鎮之聲名遠播大江南北。那裡的石頭橋、石板街,留下了歷代時堰人前行的印記與輝煌,而百年古井,百歲銀杏,則見證了時堰的繁華和光榮。
明清石板街
(原石板街長500餘米,街西、街北聚集商鋪百餘家,十分繁華。舊鎮改造大部分拆除,現僅存百米左右。)
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2017年12月1日起,《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施行,推動了省級傳統村落保護試點工作的開展。
《辦法》明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並將傳統村落作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優先支持對象,改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環境。
在強調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同時,充分考慮鄉村長遠發展需要和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注重各類遺存的「活化利用」,鼓勵在傳統村落內合理開展旅遊、休閒度假、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技藝加工製作等生產經營活動,鼓勵通過挖掘傳統村落社會和情感價值,延續和拓展使用功能,提升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積極開展研究和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傳統村落與當地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留言」:聊聊關於你的故園記憶
一句「記得住鄉愁」,勾起多少人的故園記憶、人生回味。從這個意義上說,讓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讓村落景觀與人文內涵共生,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鳴,我們才能賦予古村落以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其融入現代文明的風景。
來源:水韻時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vY2JHEBfwtFQPkdvL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