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阿育王經》卷一載,佛陀滅度百年後,阿育王搜集佛舍利,建八萬四千塔供養。如此一來,塔這一形式,便真正的踏上了歷史舞台。
印度保存有很多塔的建築,較為獨特的就是菩提伽耶的大覺塔。此塔的修建年代約為公元二世紀,這座塔的造型區別於印度傳統意義上的塔(窣堵波)。它是由五塔組成,中部為一塔,四角處各建一座小塔,如此的五塔形式被稱為金剛寶座塔。
而這一名稱的由來,則是因為釋迦牟尼成道的金剛座,喻其堅不可摧,巋然不動之意,所以在其側所建之塔,也就相應的得了此名。雖然此塔在公元十二、十三世紀被緬甸王重新修建,亦非原貌了,但是在巴爾胡特塔的欄楯上,卻雕刻有信眾朝拜此塔的情景。
菩提伽耶作為佛陀的成道之地,這裡也成為了佛教的聖地。古往今來,無數的朝拜者絡繹不絕。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地、此塔皆作詳細描述,在《法珠苑林》也記載到,唐貞觀時的黃水縣令王玄策,曾在塔西立碑。
菩提伽耶 大菩提寺或大覺塔
而塔這一建築形式,也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便立即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金剛寶座塔這一塔型建築實體,在中國漫長的佛教發展歷程中,當然也留下了它的身影,如明代萬曆年間北京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即為其中的翹楚。
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那麼在莫高窟近千餘年的石窟壁畫上,就沒有留下任何關於金剛寶座塔的絲絲痕跡嗎?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莫高窟北周第428窟中,看看在中心塔柱後方牆壁上,那近一平米見方的畫作吧。
莫高窟第428窟 金剛寶座塔(五分法身塔)
這幅畫構圖簡潔明朗,中部為五座組合塔,塔身兩側為四天王,身著鎧甲,肩披飄帶,塔剎兩側為兩身相向而飛的飛天。雖然畫面部分色彩已經氧化變色,但是中心白色為底的佛塔卻分外清晰。
中部塔身份為四層之多,其中有表現佛祖釋迦牟尼「腋下誕生」的場景、一佛二菩薩說法的場景以及四力士和金翅鳥等的畫面。四隅的四座小塔和中部大塔一般,都保存有七重相輪、仰月寶珠等。
這幅畫中的五塔組合形式,一度被專家稱為金剛寶座塔。在經歷了更多學者的潛心研究之下,它也有了更為妥帖的解釋——五分法身塔。這五分法身也代表了釋加牟尼佛的五項基本思想,分別是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這些思想在大、小乘佛教以及密宗中是極受重視,而以此來建築的塔型,也是佛教藝術中不可或缺的。
釋迦牟尼「腋下誕生」
這座寶塔既有磚石結構的塔基和塔身,還出現了樓閣式的木質構件,以及覆缽受花、仰月寶珠等帶有明顯域外特色的建築結構,無不說明在北朝時期的佛塔形式,充滿著兼收並蓄的探索性,也恰恰是在北朝時期,才能讓外來佛教藝術得以盡情的綻放。
執筆/韓文君
學術顧問/王惠民
來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