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所見的中古歷史與中古社會

2021-06-01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敦煌壁畫中所見的中古歷史與中古社會

自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開通後,不僅漢文化在敦煌地區紮根,西方文化也進入敦煌。發源於印度的佛教傳入敦煌後,迅速發展,不僅使敦煌成為佛教聖地,而且對敦煌地區的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佛教把因果報應思想和鼓動人們信仰佛教巧妙地結合起來,因此,在唐宋時期,敦煌地區的民眾認為他們所做的種種善行,諸如寫經、誦經、開窟、造像、燃燈、行像、布施等,都是能給他們帶來善報的業因、「善因」,這些善業將給他們帶來他們所期望的福報。

於是,開窟造像成為敦煌地區全民性的社會活動之一。在此過程中,那些開窟造像的施主們,一方面為了虔誠的信仰,時時供養,一方面也為了和睦親屬、昭顯實力,把自己的形象也畫在石窟壁畫中,並榜書題名。這就是莫高窟供養人畫像和題記。

供養人像和題記,生動、豐富、真實地提供了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參與莫高窟開窟造像的包括王公貴族、各級官吏、戍邊將士、塑匠畫工、寺院僧尼、來往商旅以及平民百姓,幾乎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都在這裡留下了有關信息。

從這些壁畫中,我們能發現古代敦煌人華美與樸素的服裝。

敦煌石窟壁畫中保存了唐宋時期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等各種不同人物的服飾,是我們了解唐宋時期各個階段日常服飾的重要形象資料。

如莫高窟第220窟中的帝王圖,皇帝戴冕旈、穿青衣朱裳,曲領,白沙中單,並配大帶大綬。衣上有日、月、山、川等所謂「十二章」的紋樣,是自先秦以來禮制所規定的表現天子服裝的圖案。帝王兩側的大臣也是唐朝官吏的朝服。為我們結合傳世文獻研究唐代帝王服飾提供了形象資料。

並且我們還可以從彩塑和壁畫中的天王形象大致看出當時武士的甲冑裝備。他們的服飾與《唐六典·武備志》記載相符合,說明這些天王是按照當時的軍人裝備來塑造的。

以及敦煌壁畫中五彩繽紛的婦女服飾,即有后妃、貴族婦女,也有普通婦女的服飾,大多色彩艷麗,反映了唐宋時期婦女的風采。

古代敦煌是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在不同歷史時期,敦煌地區先後有匈奴、月氏、鮮卑、吐蕃、回鶻、党項、蒙古等民族在敦煌活動過,因此,在敦煌石窟壁畫中也留下了他們活動的影子。我們在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中,同樣可以看到唐宋時期于闐、回鶻、吐蕃、党項等少數民族日常服飾。

這些珍貴的服飾壁畫為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史等諸多學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圖像資料。

能發現古代敦煌人多樣的日常飲食。

敦煌壁畫中,保存了大量唐宋時期的飲食資料,根據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初步勾勒出古代敦煌人的飲食結構,食物的種類、名稱、製作方法,飲食習慣,飲食方式,飲酒習慣等。

對這些資料的整理和研究,讓我們能夠有機會回到一千多年之前,親眼看到當時的敦煌人究竟吃什麼、怎樣吃。

能發現古代敦煌人日常生活與敦煌地區獨特民俗。

日常生活中出行,出發前在寺廟裡祈願、路途中沿路祈賽、返回後的洗軟。

住宅的修建之前需要選址,新房修好 後要在房前屋後種上桃樹、李樹、棗樹、榆樹等,美化環境。在搬進新房入住時,親人朋友準備禮物表示祝賀,叫暖房。房主有時要舉辦齋會祈求平安。

敦煌壁畫中自唐代開始出現了表現婚嫁的場面,據統計,約有四十多幅。敦煌石窟中的婚嫁壁畫,基本上按照《彌勒下生經》所繪,表現彌勒下生時「女人年五百歲,乃行嫁爾」場景。

在敦煌石窟壁畫里,甚至還能看到刷牙、洗臉、上廁所,打架鬥毆這樣的生活細節。

每個中國人都要來一次敦煌。

為什麼?

敦煌文化是中國文化版圖上極其特殊的一個版塊,從漢武帝命張騫西域「鑿空」之旅開始,絲綢之路開闢,至明朝封鎖關隘,持續了一千五百多年。在這一千五百年里,絲綢之路一直是中原和西域乃至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通道。從某種角度來說,絲綢之路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她是一條中西文化匯聚之路。而敦煌呢,是這條文化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西域、西方文化進入中原的第一站就是敦煌,而中原文化往外傳播的第一站也是敦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敦煌不僅是文化交融之所,也是人類智慧的匯聚之地。一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慕名而來,在這裡他們不僅留下了不同的文化,還將他們的生活智慧也留在此地。

在敦煌莫高窟洞窟的壁畫里、在敦煌文獻里、在敦煌民間的傳說里,都記錄著絲綢之路上人民的智慧。有關於信仰的、有關於事業的、有關於生活的,敦煌忠實地記錄了他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和解決方法。當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敦煌,她又變成了人類生活的智慧書。

如此,當你再走進敦煌,走進莫高窟,看壁畫的時候,你就不再陌生,你看到的不再僅僅是藝術品,而是和你有著共同話題的人,你再看敦煌,你看到的是古人生活的故事,也是古人生活的智慧,更是真正的中國文化。

來源:讀者書店,內容節選自讀者書店第三屆敦煌文化節系列文化沙龍第5場,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楊秀清主題講座《黃沙磧里人種田,穿越千年話農桑——敦煌壁畫中所見的中古歷史與中古社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